一个月前,特朗普还在社交媒体上信心满满地喊话,希望中国能大幅增加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他还说,美国的大豆“品质全球第一”,要让中国农场主们赶紧下单,买个三四倍的量。可现在,画风却急转直下,仓库里大豆堆积如山,码头也静悄悄,甚至美国的农民们抱怨“这一年太难熬了”。特朗普的“呼叫”不但没有换来订单,反而迎来了中国的一记“回马枪”:中国买了10船大豆,发货地却是阿根廷,和美国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到底怎么回事?美国的大豆真不如南美的好?
自从美国对中国的大豆加征了25%的关税后,美国大豆的到岸价格迅速上升,和巴西、阿根廷的大豆差距拉开了。简单来说,买美国大豆变得更贵,而南美的大豆价格明显更有竞争力。再加上,南美国家比如巴西和阿根廷,不仅生产成本低,还在不断改善物流设施,提前为中国市场“备货”,交易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也更强。
美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但它的农业政策并不稳定,随时可能变化。相反,南美国家无论是产量、价格,还是政治环境,都比美国更有吸引力。阿根廷的米莱政府取消了大豆出口的预扣税,直接将价格降低,这使得中国买家看到了实惠,顺势下单。这不是一次偶然的转向,而是多年布局的结果。
中国这么大规模地购买阿根廷大豆,并不是突发的决定。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一直是美国大豆的主要客户,单项贸易额超过百亿美元。这个市场曾经非常稳定,可一旦把农产品当作政治工具来操作,买卖双方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供应方需要稳定的长约和政策保障,而需求方则更注重价格的合理性、供应的可靠性以及贸易的长期稳定性。
南美那边虽然地理上远,但他们不仅能提供低价的优质大豆,还在不断建设基础设施,尤其是在港口和铁路上的投资,使得运输成本逐渐降低。更重要的是,南美国家愿意为中国市场做出定制化的服务,以提高交易的可持续性。相比之下,美国的关税政策不稳定,往往会让贸易商心生疑虑。
美国农业媒体和大豆协会已经不止一次地警告:如果失去中国市场,就很难再依赖其他市场来补偿。然而,特朗普政府这几年的贸易政策,无论是在关税上,还是在和中国的谈判中,都让市场信任不断崩塌。现在想要靠一条推文,几句口号去挽回客户,显然太过天真。
阿根廷的做法其实很有意思。米莱虽然是一个极右翼商人出身,很多人把他和特朗普作对比,认为他也是一个口号很强的政治人物。但在贸易上,米莱的策略却截然不同。面对美国市场的大门紧闭,阿根廷政府转身抓住了中国市场的机遇,取消了大豆出口的预扣税,迅速释放了生产能力,成功接住了中国买家的订单。
南美的大豆无论是在价格、物流,还是政策稳定性上,都具备明显的优势。相比之下,美国大豆的价格更高,且由于关税等政策的不确定性,买家在选择时会自然倾向于那些更稳定的供货渠道。
特朗普的“苦求”看起来像是一次自我驳斥。他当时把关税当成万能钥匙,想通过这种方式挤压对方,结果现在却发现自己的“客户”早就不再依赖美国了。虽然特朗普现在尝试让中国重新接受美国的大豆,但这种转变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成本。美国不仅没有价格优势,政策也不稳定,而想强行回归市场,显然不是这么简单的事。
更糟的是,美国农业部门和农民们也没有意识到,粮食“武器化”最终伤害的始终是自己。美国的农民正遭受着关税和政策不稳定带来的双重压力,而这些因素的累积,最终让美国大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中国转向南美大豆的这个决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市场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市场本身记性很好,也很现实。谁让对手多掏钱,谁给交易添堵,谁就会被替代。特朗普现在才意识到这一点,确实有点晚了。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