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挺拔的柿子树(散文)
◑杨建栋
秋天来了,每当看见柿子,我就想起了挺拔的柿子树,更怀念柿子树一样坚韧,已离我而去的父母。
这个季节,县城街道两旁摆满红艳艳的柿子。作为来自盛产柿子之乡,而今蜗居在县城的我来说,对柿子情有独钟。瞧着地摊上一堆堆橘红色的软绵绵柿子,心里自然产生难以割舍的亲切感。于是,我蹲下身子伸出双手捧起一颗又一颗红润饱圆的柿子,轻轻地擦拭上面的尘土,用一种特殊的情感鉴赏它的优劣,毫不犹豫地买上几十个带回家里慢慢品尝,怀恋儿时吃柿子的甜蜜味道。
柿子盛产于海拔较低的温热地带,是家乡人珍爱的特产,是人们馈赠亲戚好友的家常礼品。
在我的记忆里,柿子伴随着村里小伙伴们的快乐成长,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上小学时,秋天傍晚的印记,深刻在我日趋活泛的脑际。刚放下书包摸一把汗渍,在木桶里舀一瓢凉水,扬起脖颈美美喝上一气,就背上背篼去田间地头拔猪草捡柿树叶。我心里很乐意去干这件较简单的活路,捡柿树叶的同时,能趁机偷爬到柿子树上摘取半熟的柿子,来安抚一下饿慌的肠胃。
走出家门看到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沟边坡坎上挺拔的柿树上挂满红黄相间的柿子,眼睛顿时来了神儿,脚下似踩了弹簧蹦跳得无比欢快。一走到僻背的地方,瞅准机会爬上柿子树,摘几个成熟的软柿子独享起来。嘴一搭上取掉柿把的开口处,嘬起嘴用力吸吮,那蜜甜的果瓤来不及细嚼就滑进喉咙浸入胃蕾,饥饿的细胞得到它的滋润,顿觉全身爽快敦实。犹如盛夏爬涉在艳阳高照的山路上汗流如注、嘴唇干裂、嗓子冒烟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了一瓣熟透的沙瓤西瓜,那感觉真是爽到心肺了。

熟透变软的柿子一般都长在树枝顶端,仅凭手臂是摘不到的,就在预备好的长竹竿一端连接着小铁丝圈,上面挂着细棉绳织成的网兜。圈口对准熟好的柿子,将握在手里的竹竿轻轻晃动几下,柿子就落进网兜。有时操作失误,软软的黄柿子就掉到树下的庄稼地或崖边的沟坎,看着到口的美食被摔得稀粑烂,心里的那个疼会纠结好半天。肚子被蜜甜的柿子撑圆了,才悄悄窥探附近是否有看护果树的人,觉得没啥动静就快速地溜下树。拿起一头削尖的竹棍对准地上的柿树叶接连扎下去,竹棍上的叶子不断在增厚,有一尺多了就捋到背篼里。再扎几次,就背着装满柿树叶的背篼,披着夕阳的余晖,笑意写在脸上,哼着半生不熟的歌曲,得意地踏在回家的乡间小路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乎所有人的体力透支都超出自身承载的负荷,大人小孩腹内时常处于饥饿状态,柿子是充饥的首选副食,也是农家换取油盐钱和上学交学费的主要经济来源。我读初中时,每年都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队助农劳动。上高中后,学校有修一两亩农田的任务。同学们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抬石头、背沙土、垒石墙,很快修起几块石坎田,按季节播种,夏天收割小麦,秋天收掰包谷。想起学生时代走出教室,到田野里参加生产劳动,既锻炼了体魄,又提升了孩童们热爱劳动,贴近自然,认识植物,知晓飞禽昆虫的美好认知能力。从小明白了哪个季节收获什么庄稼,什么水果在几月份成熟。现场体验了父母亲“汗滴禾下土”的辛苦。对柿子树的影像,是儿时深刻在大脑里终身抹不掉的印迹。

霜降前,柿子似从天而降的小红星,密密麻麻挂在村庄周边的柿树梢。人们提着竹笼,备上长麻绳,背着背篼,肩抗一头开口的木质长夹杆,去摘收柿树上的满天星。黄昏时分,生产队按劳力或人口分配柿子,会计大声喊报户名的数字。两个强壮劳力站立两头,用肩膀抬起小木棒,队长将长秤杆上吊着大秤砣的细绳撵到确切星点,有专人在悬空的背篓里添加或取出柿子,看到秤杆稍微翘起,背篓里的柿子就倒进分配者的背篼。我背着分给自家的柿子,如获至宝地屁颠着回到家里,那个欢喜劲儿在睡梦里还发出“嗤嗤嗤”的偷笑。
吃罢酸菜面,在昏黄的煤油灯下,父母亲手头忙碌起来。将连续几晚分拣的柿子放到屋顶的草窝里,挑拣剩余的用弯刀璇掉皮,用绳子串起来挂到房檐下或屋顶的木架上,柿子皮晾晒在簸箕里。存放一个多月的柿子软乎乎肉墩墩,当地人叫粑柿,父亲伸出双手像捧宝贝似的一排排一行行放到木箱里。把璇掉皮肉嘟嘟快要晒干的柿子放到草窝里围上旧毯子。过十几天会捂出一层面粉样的白霜,就成了柿饼,家乡人叫它干柿子。家里只留少量柿子柿饼,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亲戚或送人情。
那时生产队分的粮食只能维持半年左右吃用,家里的强壮劳力就用架子车拉着这些粑柿子柿饼,自留地里栽种的辣椒,旱烟叶到一两百公里外的哈达铺、理川、南阳、岷县等地去兑换粮食。家境好一些的架着毛驴车,把人从拉架子车的苦力中解脱出来。晒干的柿子皮可掺和到几样炒熟的杂粮里磨成细面,家乡人叫熟面,饿急了盛到碗里,用开水拌一下就吃。同学们有时用牛皮纸包一点熟面拿到学校里,肚子饿了就用手指抓取,一撮一撮放在舌头上细嚼慢咽。调皮的学生将放到嘴里的熟面张口一吹,就吹在女生的头发或男生的脸上。这突如其来的恶作剧,顿时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柿子皮另一种吃法很别致。将煮熟的麦粒凉冷,撒上酒粬发酵,再将柿子皮合到一起,然后装进缸里用泥巴密封好,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食用,家乡人叫柿子酒。家人们出山劳动回来较晚,劳累过度,饥渴难忍时,顾及不到自己的酒量大小,就将柿子酒盛在碗里,冲入开水连喝几碗。粮食酒的醇香混合着柿子的甜味,在胃腔里回肠荡气,脏腑里通透舒畅,喉咙里回味无穷,那个解渴的浪劲比喝任何名贵果汁饮料爽口解馋。微微升腾的酒分子扩充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兴奋着人的神经细胞,驱散着疲乏的因子,飘飘欲仙的快感浸入全身。人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便是倒头大睡,尽享似乎仰躺在小船上的晃悠荡动。不一会男人们打雷似的鼾声起伏不断,女人们在梦中时断时续轻声细语,好喝!好喝!真好喝!再来一碗柿子酒......

我家门前的左上方挺立着一棵大柿子树,远一点的沟坎、田野地边遍布着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柿子树。每次回家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柿子树。我向父母亲问安后,便站在门前观赏不同时节柿子树的新变化。柿子树身躯高大,表层黝黑冷峻,刀刻似的纵横纹路犹如大片密布的鱼鳞裹满躯体,若蟒蛇般粗壮弯曲的分枝上,布满凌空交错的铁灰色细密枝干。仰望树体,若身披盔甲,久经沙场的将军,气度威严地挺立高地,挥手鼓舞千军万马冲向敌阵。从我记事起,它们像沧桑的老者,经受坎坷生存的磨练。冬季里一阵阵凛冽寒风袭来,其它果树飘忽不定,左右摇晃,显出一幅无所适从的样子。柿子树却傲立着高大的体魄,以它健壮的枝干抵御着寒风的摇撼,沉着稳练地保持着伸向高空的雄姿,全然不顾寒雪霜剑的侵袭,岂能惧怕那些好利之徒的人为摧残。即使被他们砍去些枝梢,柿树依然凭借自身的坚韧,抗争过歹人的伤害,以雍容大肚的胸怀包容小人的暗算,熬过寒冷的冬季。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受伤的肢体上又抽发出新的枝条,嫩芽从铁灰色枝干上渐渐透出,不几日工夫,芽苞瞬间舒展成巴掌大的叶片。厚实嫩绿的叶片酷似橡皮树的叶子,但柿树的叶片比橡皮树叶厚实大气,蕴含厚道的自然美。它不畏风吹雨淋置身于野外,历经日晒霜冻,磨练出豪放粗犷,生命力超强的生性。
柿子树保持坚韧不屈,超凡脱俗的独特气节,它不热衷于自身张扬,力戒轻浮的举动。春夏之际,其它果树斗芳争艳的时候,柿子树却静雅地立于天地之间,将洁白如玉的小方框花瓣隐藏于厚实的叶片下边。当人们还未留意它的芳容时,枝叶旁已悄悄孕育出青色的果实。此时女人小孩们追逐于樱桃、草莓、桃杏等早熟的鲜果,很少有人青睐柿树上的青涩果子。柿树像少妇孕育胎儿一样,抓住温热的生长时机,把自身的养分全身心注入未来的希望。这时偶尔有小虫子乘虚而入,悄悄钻进个别幼小的柿子里面,蛮有兴致地品尝它的美味。这些免疫力较弱的柿子,由于过早遭受小虫的腐蚀,像不足月份的孱弱小婴,提前发黄变软蒂落了,这给处于饥饿中的飞鸟、家禽、松鼠,昆虫提供了难得的美餐。

柿子树有贵而不骄、贫不移志、坚守稳固的高尚品质。有的果树嫌贫爱富,若生长在贫瘠的土壤里就半生不死地闹情绪,甚至自我摧残乃至干枯,哪谈得上甘愿为人类奉献丰硕的果实。只有把它们移植到肥沃的田土里,在优越的生长环境下,给它们浇足水肥才能开花结果。柿子树一般生长在地埂沟坎上,哪里出生就在哪里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它把肥沃的土壤让给其它农作物繁衍生息,从来不与其它果树作物争夺养分。到关键时刻,它会挺身而出,像临时搭建的茅棚,抵挡住狂风暴雨对幼小秧苗的侵袭。酷暑太阳暴晒的时候,柿子树又本能地撑开自身巨伞,为矮小个头的果树及农作物遮挡火辣辣的芒刺。我未见过人们专为柿子树浇水施肥,可它们从不计较这些恩惠,只专注把那坚韧的树根扎向土壤深处,精心维护着田坎的稳固。柿子树自我固守、甘于清贫、不计得失,高风亮节的刚正情操,不敷衍趋势,不挑拣主人穷富,公正地给拥有者默默奉献繁茂果实的品行,得到家乡人的敬仰。
瓜果飘香的秋季,柿子树傲立在沟坎地边,满身的绿叶开始发黄变红。柿子吸足了柿树母体的养分,逐渐成熟为憨娃娃一样的红扑扑脸蛋,整个田野被它们给烧红了。一阵秋风吹过,红红的柿树叶意识到自个的存在,会影响柿树上满天星的景致,像完成使命似地呼啦啦陆续剥离树枝,含着深情、露出羞涩、带着眷恋,在空中漂浮回旋一阵后,轻轻落在田间地头。社员们白天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不敢公开干私活。到后半夜鸡叫头两边的时候,就摸黑出动,用酸枣刺在地角沟坡扫柿树叶的“唰唰”声,惊破黎明前的黑夜。装够满满一背篼后,才匆匆忙忙背回家倒进圈舍。积成农家肥后,来年又送到地里,以回报庄稼对农人的恩赐。
石榴、核桃、黄梨等水果早已采摘完毕,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条在阔野中摆动。玉米、黄豆、辣椒等农作物回归农家的院落木架。只有落去红叶的柿子树,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刚强老人,依然挺立在枯黄的田野里迎风傲霜,把挺拔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用它那粗黑健壮的身手召唤远在异乡的游子们早日回归,来采摘挂在弯曲枝干上的果实。那红遍田野的柿子似无数盏高挂空中的小桔灯,把荒凉的山野点缀得红红火火,照亮农家收获丰盈的喜悦心情。
xhswx
”
作者简介

杨建栋:甘肃省作家协会、摄影家协会会员,2021年转任宕昌县纪委监委三级调研员。发表在《飞天》杂志的长篇纪实文学《陇原拓荒牛》,获省文联文艺助推精准扶贫一等奖,获省市一、二等奖项多次,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出版长篇纪实文学《卿心陇原》一部。摄影作品《官鹅天池=泽荡措》获陇南市文广旅局金奖,在省内外旅游宣传活动中予以展示,在争创官鹅沟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被选为品牌形象片。
来源:徽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更新时间:2025-11-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