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襄阳人:我这一生,活成了父辈梦想的样子

#襄阳# #国庆#

我是土生土长的襄阳人,70年代末出生,喝汉江水长大,爱吃牛肉面,爱逛北街。

小时候,父亲常带我去檀溪附近走亲戚,路过西门桥”的时候,他总指着城墙说:“解放的时候,就是从这打进襄樊的。”

那时我不懂,只觉得“解放”是个课本里的词,遥远又模糊。

直到人到中年,经历了结婚生子,创业失败再上岗,送孩子上大学,才慢慢明白——我们今天能安稳过日子,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有人替我们扛过了最黑的夜

1949年3月13日,襄阳全境解放。

那一年,身为地下党的老太太(外婆的妈妈)已经关闭了联络点,躲在老屋的柴房里,听着外面炮声停了,偷偷哭着说:“我们的军队终于来了!”

小时候,老太太经常和我说解放襄樊的事。告诉我,解放后,汉江的水特别清,连天上的太阳也格外温暖。老百姓把家里仅剩的米拿出来熬粥,端给那些满脸尘土的解放军战士。

“他们不吃,说有纪律。忙着给老百姓挑水,临走的时候,才喝了一口水。”

就是这句话,老太太说了一辈子。

我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长大的。

80年代,父亲在学校当老师,母亲在街道副食品店当售货员。家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是1985年凭票买的;第一辆自行车,是攒了三年工资换的“永久牌”。

那时常听大人说:“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也能看上电视了。”

可年轻时总觉得这话“落伍”。

直到1998年,我稀里糊涂也参加了工作,站在汉江大桥上发呆,才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命运不由己”。也是那时,我翻出家里那本泛黄的《襄阳县志》,第一次认真读了“襄樊战役”那一章。

1948年7月,中原野战军发起襄樊战役,14天攻克襄阳城,活捉康泽。琵琶山、真武山、铁佛寺,这些我小时候爬过、玩过的地方,竟是血战之地。几百个牺牲的烈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很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

我忽然明白了上学的时候,学校总是每年安排到烈士塔祭拜烈士陵园,所有人默默站一会儿,不说话,放一朵白色纸花放在碑前。

2000年后,我去过上海打过工,之后几次创业都不成功,不得不又回到了襄阳,找了一个稳定的工作。没事的时候,就爬爬山,逛逛汉江。

时间一长,发现了襄阳人最朴素的生存智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更靠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今天的襄阳,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满目疮痍的小城。

高铁通了,高新区起来了,鱼梁洲成了生态公园,连檀溪那片菜地,也盖起了高楼大厦。

姑娘如今也读大学了,看见我在写纪念襄阳解放的文章,我:“爸,你咋还老提解放那会儿?都啥年代了。”

可我想告诉他:正因为我们活在好年代,才更要记得——好日子从哪儿来

2025年国庆,是我经历的第48个国庆节。往年可能只是看个阅兵直播,朋友圈点个赞。但今年,我想再去一次西门桥。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那个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聆听历史的回响。

76年前,一群年轻人用命换来了这座城的新生;40年前,我们的父辈用汗水换来了小家的温饱;今天,轮到我们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并把它交给下一代。

我不是英雄,只是个普通的襄阳中年人。但我深知:爱国,不是喊口号,而是把日子过好,把历史记住,把根扎稳

汉水奔流,岘山无言。1949年那个春天的风,至今仍在吹拂这座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4

标签:历史   襄阳   父辈   样子   梦想   汉江   襄樊   年代   老太太   武山   小时候   家里   汉水   西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