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再冲千店。
对于很多人来说,味千拉面似乎已经是一个很久远的名字,在早期的中国餐饮业实现工业化连锁降维打击的它,后来已经很少再被人提及。但味千拉面只是沉默,并未消失。
8月26日,味千(中国)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宣布上半年实现营业额8.75亿元,同比增长5.9%;公司股东应占溢利2423.2万元,成功扭转了去年同期亏损715.7万元的局面。
这份成绩单出现在餐饮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尤为显眼。2025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仅为4.3%,较上年同期下降3.6个百分点。
然而,味千中国的净利润率仅为2.8%,反映出其盈利基础的脆弱性。这家曾经立志实现"千店规模"的老牌餐饮企业,在提出目标十五年后,门店数量仍在600家左右徘徊。
味千中国将上半年5.9%的营业额增长,主要归因于门店网络的扩张。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味千门店数量从2024年同期的575家增加至608家。
2024年,味千新开了89家门店,但同年也关闭了55家效益较差的门店,全年净增仅34家。进入2025年上半年,净增门店数进一步放缓至12家。这种高开店量与低净增量并存的现象,与其说是主动扩张,更像是经营压力下对低效门店的被动腾挪。
这么多年以来,味千对门店扩张一直怀有执念。最早在2010年,公司就提出过千店计划。但多重因素影响下,门店数量始终只有六七百家,特殊时期之后一度降至500余家。
尽管实现了扭亏为盈,但味千中国的盈利基础并不稳固。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溢利为3113万元,这意味着业务几乎在盈亏线上徘徊。
其中,员工成本占营业额的比例,从2023年的26.2%上升至2024年的27.9%,在2025年上半年依然维持在27.4%的高位。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经营开支的增加,2025年上半年,广告及促销费用同比增加38.2%至1050万元;外卖平台配送服务费同比大幅增加25.4%至3560万元。
显然,无论是线上渠道的订单转化,还是线下门店的客流获取,味千中国都付出了比以往更高的成本。
不过,在餐饮消费降级笼罩全行业的背景下,味千居然稳住了价格体系,上半年收获77%的毛利率,在大众餐饮行业几无敌手,这也是公司能够支撑这么多年的原因之一。
太夸张了,动辄几十块一份的拉面,也不知道是谁在吃。但味千确实依靠如此高的客单价活了下来。大量社交平台仍在吐槽味千是拉面刺客,第三方数据显示,其客单价仍维持在42.6元。
但活下来只是活下来,仅靠昂贵的单价活得好是不可能的,味千拉面当前依然面临着外部与内部叠加的双重挑战。
外部挑战主要来自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味千拉面的价格使其失去竞争力,同时其外部投资并未获得理想收益,反而拖累了整体业绩。
内部挑战则更为严峻,核心是品牌老化和创新乏力。2011年的“骨汤门”事件严重损害了品牌以“大骨熬汤”为核心的价值根基,使其在后续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
味千的核心产品这么多年都没有过突破性创新,很难满足当下年轻消费者对新口味的需求。品牌形象老化也成定局,在社交媒体上缺乏话题度,很难与当下的年轻客群建立更有效的情感连接。
单纯通过逆势门店扩张来维持业绩增长,能否扛过这轮餐饮行业周期?难度很大。
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在规模扩张、公司利润和用户体验的不可能三角中,味千如何彻底揭掉贵的标签,真正走进广大用户心中,这恐怕比规模更加重要。
这份扭亏为盈的业绩,更像是一次对财报的短期修补。其本质,是用渠道的优化来应对品牌力的老化。显然,修剪枝叶般的门店调整,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品牌的根基,产品创新与消费者共鸣已经松动时,支撑起其千店目标的长期愿景。在消费降级的大环境下,坚持高端定位的味千能否真正赢得消费者的长期认可,仍需时间检验。
更新时间:2025-08-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