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多个“首个、首次、首位”! 江西“科技突围”有何密码

再有不到130天,“十四五”即将收官。

在“十四五”期间,江西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全球最薄“手撕钢”、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我国首款新型抗流感1.1类化学创新药、N型TOPCon光伏技术全球领跑……一系列带着“江西研”“江西造”标签的“首个、首次、首位”成果,正重塑江西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坐标。

这份成绩单背后,并非偶然的技术爆发,而是有一套系统性创新逻辑,深入解码江西“科技突围”的创新实践,不难发现其在航空、稀土、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核心密码。

航拍位于上饶经开区的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霖、吴文兵、吴福清 摄

赣州蓉江新区稀土大道,中国稀土集团总部及科创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大江网视觉江西 钟万汕 摄

密码一

顶层设计锚定“战略赛道” 让创新“瞄准靶心”

科技创新的“精准度”,始于战略布局的“靶向性”。江西的突破,首先源于跳出“资源依赖”的传统路径,将创新方向锚定在“国家所需、江西所能、产业所向”的交汇点上。

在战略层面,江西以“四个面向”为指引,锚定“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并以科技兴赣六大行动为抓手,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顶层框架。

针对航空、稀土、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江西并非“撒胡椒面”式布局,而是通过“2030先锋工程”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链式创新”设计——围绕产业链条一体化部署17个重大专项,从半导体制造装备到新药创制,从光伏技术到生物育种,每个专项都瞄准产业“卡脖子”环节,实现“科研即产业”的精准突破。

以锂电产业为例,有效破解制约我省锂电产业绿色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江西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C类先导专项“特色锂矿石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突破8项关键技术,形成全链条污染控制的“江西方案”。

这种“问题导向、需求牵引”的布局逻辑,让创新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直接服务于产业升级的“实战攻坚”。

与此同时,江西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同样坚持“战略导向”。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字号”平台的落地,以及南昌实验室、赣南实验室的启动运行,并非简单的“平台堆砌”,而是围绕优势产业重构全链条支撑体系。例如,南昌实验室在无粉照明、MOCVD等领域的攻关,直接助力LED产业升级;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的建设,则让江西在电子信息领域抢占了“新赛道”的制高点。

密码二

激活“多元主体” 让创新“握指成拳”

创新成果的涌现,离不开创新主体的“协同作战”。江西打破了“高校科研、企业生产”的传统壁垒,构建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支撑、市场驱动”的多元协同创新格局。

企业的“主体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累计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527家,高新技术企业709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6万家。

更关键的是,江西实现了“3个8”的目标——80%以上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参与实施,80%以上研发人员来自企业,80%以上研发经费由企业投入。

这意味着,企业不再是创新成果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创新需求的“提出者”、创新投入的“主力军”、创新成果的“应用者”。

晶科能源的实践便是典型案例,作为全球光伏行业龙头,五年累计投入超200亿元研发资金,率先攻克N型TOPCon技术难题,推动全球光伏进入N型时代,其组件出货量全球市占率达15.5%。作为“链主企业”,晶科牵头成立江西省光伏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带动光伏胶膜、玻璃等配套企业集聚江西。

这种“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模式,让江西在光伏产业实现了“技术领跑”与“产业集群”的双重突破。

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创新策源能力”也被充分释放。江西推动高校紧扣“1269”行动计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与重点产业相关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占比分别达82.4%和59.9%,实现“学科跟着产业走、人才围着产业转”的良好局面。

更重要的是,江西推动高校从“闭门科研”转向“开放合作”。通过“百博百企”“进园入企”等专项行动,300余位博士教授下沉企业一线,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高校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9个,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

这种“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产学研协同机制,让实验室里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线的“市场产品”。

密码三

优化“创新生态” 让创新“如鱼得水”

如果说战略布局是“方向标”,多元主体是“动力源”,那么良好的创新生态就是“土壤”。江西通过制度改革、要素保障、环境营造,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周期服务”。

在制度改革层面,江西打破了制约创新的“条条框框”。推进科技计划项目“1+N”管理制度改革,简化审核事项11项,减少数据填报30%,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江西在中部六省率先完成172家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并在全国率先探索“积分制”绩效评价,对低效重复平台“坚决清理”,实现“优者上、劣者下”的动态管理,让创新资源向优势领域集中。

针对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江西为科技创新注入“真金白银”。2023年,全省研发投入总量突破60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是“十三五”末的近两倍,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居全国第10位,“科贷通”累计发放贷款总额较“十三五”增加超7倍,为企业创新提供“资金活水”。

在开放合作层面,江西主动“借势登高”。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余家高校院所深化科技合作,融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引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等“中字头”大院大所,实现“借外力补短板、强内力育优势”。

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江西在稀土、锂电等领域快速突破关键技术;通过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江西的虚拟现实、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快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如今,江西的创新动能正加速转化为发展势能——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88亿元,是“十三五”末的11.1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5件,是“十三五”末的2.7倍。从航空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到稀土领域的全产业链技术突破,再到光伏领域的全球领跑,江西正以“科创突围”带动“产业跃迁”,从“新兴工业大省”向“创新型省份”加速迈进。

随着“十四五”收官在即,江西的科创故事仍在继续。

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邵平/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江西   首位   密码   企业   产业   稀土   中国科学院   领域   高校   技术   赣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