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作为中国普通投资者熟悉的投资品种,既是居民财富管理的"压舱石",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金融产物。与海外银行以存款、公募基金为主的产品体系不同,中国的银行理财从诞生之初就走出了一条独特路径。了解其发展历程、背后的理财子公司运作逻辑,以及当下的购买策略,对投资者而言至关重要。
银行理财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缩影。其演进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步都与经济环境、监管政策紧密交织。
起步阶段(2002-2006年):从结构性存款到大众产品
2000年以前,中国居民的理财选择极为有限,多集中于存款、国库券或股票。2002年,国内银行推出首款美元结构化存款产品,模仿海外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服务模式;2004年,光大银行发行首款面向普通零售客户的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以"预期收益率"形式投向利率债,标志着银行理财正式走入大众视野。
这一阶段,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纷纷跟进。由于银行客群基础庞大,且产品以"保本保收益"为卖点,银行理财快速占领市场。与同期起步的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凭借银行渠道的天然信任优势,更早成为大众理财的首选,也奠定了中国资管行业"银行主导"的独特格局。
快速扩张阶段(2007-2013年):银信合作与资金池模式的兴起
2007年后,中国经济过热引发央行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银行信贷规模受限。但企业融资需求旺盛,银行遂与信托合作,通过"银信合作"模式发行表外理财产品,为企业提供贷款——这便是早期的"影子银行"雏形。此类产品因不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风险难以监测,却因"隐形刚兑"属性受到投资者追捧。
2009年"4万亿"刺激政策后,表外信贷需求爆发,银行理财规模快速膨胀。为应对短期产品到期与长期资产的期限错配,"资金池"模式应运而生:银行通过滚动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投向长期信贷项目,赚取期限利差。这一模式下,产品投向逐渐多元化,从利率债扩展到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甚至股权投资,为后来的风险埋下伏笔。
金融创新与乱象阶段(2013-2018年):杠杆、嵌套与监管收紧
2012年起,金融创新周期开启,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机构松绑,成为银行理财的新通道。银行理财规模从2009年的不足1万亿飙升至2015年的23.5万亿,年化复合增速达50%。但快速扩张背后,乱象丛生:资金通过结构化信托、伞形信托等嵌套工具涌入股市、债市、楼市,杠杆率一度高达1:30;部分银行甚至通过"摊余成本法"掩盖资产真实净值,维持"刚兑"假象。
2015年股灾、2016年债灾等事件,暴露了监管分割、套利泛滥的弊端。监管层意识到风险后,开始严查违规入市资金、约束同业存单扩张,但行业与监管的"猫鼠游戏"仍在持续。
规范转型阶段(2018年至今):资管新规与净值化革命
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即"资管新规")出台,成为银行理财的转折点。新规明确要求"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去通道、降杠杆",并推动产品从"预期收益率型"转向"净值化管理"。
转型过程充满博弈:银行担心存量资产风险暴露,多次申请延长过渡期;监管则坚持"净值化"核心,要求用市值法替代摊余成本法,让产品净值真实反映资产波动。最终,在2022年过渡期结束后,银行理财彻底告别"刚兑神话",进入净值化时代。
为落实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运而生。2018年12月,银保监会批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设立首批理财子公司;截至目前,全市场共有32家理财子公司,其中国有行6家、股份制银行12家、区域性银行9家、合资公司5家。
诞生与过渡期挑战
理财子公司的核心使命是承接母行理财业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过渡期内,其首要任务是清理"三大顽疾":非标资产(非标准化债权)、摊余成本法滥用、资金池模式。
-非标资产:从"主力"变为"补充",投资规模受严格限制,银行难以再依赖非标利差"躺赚";
-净值化:监管强制推行市值法估值,银行理财净值开始像公募基金一样波动,考验投资者接受度;
-资金池:通过理财子公司与母行托管部的物理隔离、产品单独建账核算,逐步消解期限错配风险。
此外,部分银行通过合资模式引入海外经验(如中行与东方惠理、建行与贝莱德合作),但受限于文化差异与监管环境,效果尚未显现。
现状与困境:三座大山的制约
度过过渡期后,理财子公司仍面临定位模糊、能力不足的问题,可概括为"三座大山":
- 母行的信贷文化:银行以信贷业务为核心,理财子公司沿用母行的授信风控模式,投研服从于风控,难以形成市场化投资能力。市场化招聘的投研人才因薪酬兑现难、管理僵化等问题流失严重,导致权益类、多资产团队建设滞后。
- 客户的刚兑文化:投资者仍将银行理财视为"存款替代品",对净值波动容忍度低。一旦产品净值下跌,易引发大规模赎回,倒逼理财子公司偏向低波动、短期限的固收类产品。截至2024年末,固收类与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比达97.3%,权益类产品规模仅0.8万亿,较2019年大幅收缩。
- 监管的行政文化:按机构主体监管的模式,使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在投资范围、税收优惠等方面存在差异(如银行理财可投部分非标,公募基金则享受增值税减免)。这种差异导致理财子公司更注重风险规避,产品同质化严重,多依赖债券加杠杆获取收益。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银行理财仍是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选择。结合其现状,投资者可遵循以下策略:
1. 扬长避短:聚焦现金管理与低波固收类
银行理财的核心优势在于可投资公募基金难以触及的资产(如部分非标、流动性溢价品种),且通过信托计划等工具平滑净值波动。因此,现金管理类、低波固收类产品仍是优选:
- 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通常比货币基金高0.8个百分点,适合短期闲置资金;
- 选择时需警惕"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噱头——部分产品通过释放浮盈抬高展示收益,实际买入后收益可能下滑。
2. 巧选渠道:跨银行代销产品或更优
银行在代销其他机构的理财产品时,往往要求对方提供更高收益或更低费率以吸引客户。因此,在A银行的理财专区购买B银行的产品,可能获得更优回报;纯代销平台(如微众银行)的产品竞争更激烈,但需注意甄别收益真实性。
3. 关注差异化能力:优选少数派机构
理财子公司能力分化明显,可重点关注两类机构:
- 市场化程度高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如招银理财(固收+红利、量化策略成熟)、兴银理财(特色资产配置);
- 有创新尝试的机构,如光大银行"光盈家"系列(结合指数、衍生品),或部分合资理财子公司(需观察中外股东协同效果)。
4. 长期谨慎看待权益类产品
受限于信贷文化与投研能力,银行理财的权益类、多资产产品长期竞争力不足。若需配置权益资产,公募基金或更优;对银行理财的权益类产品,可保持观察但不优先选择。
银行理财的发展史,是中国资管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成熟"的缩影。从刚兑神话到净值化时代,从银行表内业务到独立子公司运作,其每一步变迁都折射出金融改革的深化。对投资者而言,理解其逻辑、避开陷阱、善用优势,才能在波动中守护好自己的财富。未来,若理财子公司能突破文化桎梏、培育真正的投研能力,或许能成为中国资管行业的新力量——但这一天,仍需时间检验。
更新时间:2025-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