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楼圈子里的记忆,永不褪色的伤痕

(于景志\文)在台儿庄城区以东、叶庄之北的土地上,有一处沉默的土丘,当地人叫它“炮楼圈子”。没有史料记载它的名字,没有纪念碑标注它的过往,但那两道环伺的壕沟、散落的碎砖石,以及老人们口中的故事,都在诉说着这里曾经历的烽火岁月。

解放后炮楼圈子的轮廓还清晰可辨。中间是球场大小的平地,像被岁月磨平的伤口,堆积的碎砖石瓦片下,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呐喊。周围两道壕沟蜿蜒,西侧那处模糊的吊桥痕迹,仿佛还能让人想见当年守军进出时的警惕与匆忙。这里曾是防御阵地,日军来过,国民党军队也在此驻防,炮火与枪声,曾是这片土地最刺耳的背景音。

爷爷在世时,总爱在夕阳下说起炮楼圈子的往事。他说,那年日军的炮火像疯了一样砸向这里,炮楼在浓烟中摇晃,国军战士们依托工事拼死抵抗,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直到再也守不住,才退守台儿庄城内继续战斗。“那仗打得惨啊,”爷爷的声音总会低沉下来,“双方死伤无数,整条围沟都被尸体填平了。”

五十年代末,我曾随大人去过东围沟。泥土里,随处可见散落的尸骨与头骨,白森森的,在寂静中透着刺骨的寒意。那不是电影里的场景,是真实的、沉甸甸的历史——每一块骨头,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或许是稚气未脱的士兵,或许是被迫卷入战争的百姓,他们在最炽热的年华,倒在了这片土地上,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没有记载,不代表不曾发生;无人纪念,不意味着可以遗忘。炮楼圈子里的碎砖、壕沟里的白骨,都是历史的证人。它们见证了侵略者的残暴,见证了中国军民的不屈,更见证了战争留下的深重伤痕。

如今,炮楼圈子或许已在岁月中渐渐模糊了轮廓,壕沟可能被泥土填平,尸骨也早已归于尘土。但那些深埋在土地里的记忆,那些爷爷口中的惨烈与悲壮,不该被时光冲淡。因为那不仅是炮楼圈子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的缩影——无数无名英雄用生命筑起防线,用热血浇灌出今日的和平。

我们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平来之不易,每一个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生命都值得敬畏。炮楼圈子沉默着,但它的故事,该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提醒着后来人:不忘过去,方能守护未来。

责任编辑:黄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1

标签:历史   炮楼   伤痕   记忆   壕沟   碎砖   圈子   见证   炮火   爷爷   尸骨   岁月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