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买辉达阉割晶,展现国家自主创新决心

文︱邓飞

古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句话正好映照国家拒绝购买辉达H20晶片的抉择,尤其在全球人工智慧(AI)浪潮之中,美中科技角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与其过度依赖境外技术,倒不如自主研发晶片,守住国家安全与经济命脉。

事实上,美国的封锁早已持续多年。自2019年起,华为与中芯国际相继被列入实体清单,之后更针对高性能运算及AI晶片收紧出口管制,禁止辉达A100、H100等旗舰产品销往中国。表面上,美国早前竟放行英伟达特别设计的“降规版”H20晶片,似乎为中国留下一条生路,但实际上是企图以“阉割晶片”,换取中国稀土矿产供应。

中央政府当然并未上钩,反而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发改委随即相继约谈企业,国安部更公开提醒,“切勿对境外技术过度依赖,应逐步采用自主可控晶片”。于是,有消息指,英伟达已通知零件供应商停止与H20晶片相关的生产。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中国的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晶片并非普通商品,它与国家安全、经济命脉、产业自主息息相关。

有人担忧,中国晶片暂时未能完全支撑庞大的AI运算需求,拒绝H20是否等于自断后路?这种忧虑忽略了技术自主的必经过程。任何突破都需经历“阵痛期”,正如我国新能源汽车曾因续航不足而遭质疑,但在政策与市场培育下,最终成为中国的全球名片,半导体亦然。若只图一时便利,最终永远受制于人;唯有承受“不舒服的过渡”,才能换来真正的未来。

历史经验已多次印证这一点,从五六十年代的“两弹一星”到九十年代的载人航天,中国每一次在外部封锁下自力更生,最后化压力为动力。今天的晶片战同样需要这份战略定力。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主不等于封闭。中国拒绝的是依赖,而非合作。在美国把技术当作武器的同时,中国正以开放心态推进多元合作,积极与东南亚、欧洲等新兴市场对接,建立去中心化的产业链,打造更具韧性的科技格局。这既是防守,也是新的进攻。

从产业层面看,拒买H20将迫使中国科技企业进一步强化走自主之路的决心,加快“断奶”的步伐。据悉,中国正全力推进新厂建设,总产能一旦全面投产,将有望超越中芯国际现有同类产线产能。报道亦指,中芯国际计划在明年把7奈米产能翻倍,而华为是最大客户。与此同时,多家中国公司正研发效能可比H20晶片。

总括而言,美国的算盘,是让中国永远徘徊在“次等技术”的阴影里;中国的选择,则是将压力化为动力,把“阴影”照亮成“阳光”。短期内,拒绝H20或许令部分企业承压,但长远而言,这是本土产业链真正成长的必经之路。唯有经历无外援的考验,国产晶片才能在国际市场形成新的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2

标签:科技   决心   国家   晶片   中国   自主   美国   产能   华为   技术   英伟   命脉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