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阳节要吃糕?答案里藏着中国人的牵挂

头图|图虫创意 ©

封面|叮叮笑笑生 ©



每年重阳,总有人问:登高、赏菊、插茱萸都好理解,为什么非要吃块糕?

有人说图个“糕”“高”谐音的吉利,有人说应季尝鲜,可这小小的糕团里,藏着的远不止这些。

“糕者,‘高’也。”

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月九日双阳相重,故称“重阳”,而“高”在传统文化里从来都是美好的意象——步步高升、高寿安康、高山仰止。

重阳节登高是古已有之的习俗,可并非人人都有体力登山,于是智慧的古人便想出“食糕代登高”的法子,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孩童也能沾染这份“高”的福气。


图|叮叮笑笑生 ©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组》里记载过一个有趣的习俗:“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

清晨的阳光里,父母把微凉的糕片轻搭在孩子额头,简单的祝福,藏着对子女真挚的期许。

“多吃点枣,早立高升!”

重阳糕上的每一样配料,都藏着密码——红枣的“早”、栗子的“立”、年糕的“高”,拼起来就是最实在的祝愿。

这份藏在糕团里的祝福,实则还裹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重阳恰逢秋收收尾,金黄稻谷归仓,饱满糯米正是当季珍馐。

重阳糕,既是庆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稔,亦是感念上苍一岁的风调雨顺。

图|物道 ©

旧时人们蒸糕前,总要将新收的糯米摊在竹匾中晾晒两日,让阳光将米粒浸得透亮。晒足了日头的米,蒸出的糕才带着太阳的香。

旧时富裕人家的重阳糕很是精致,除了红枣、栗子,还会加杏仁、核桃,糕体叠成九层,象征“重九”之意,远远望去像座玲珑的小宝塔。

图|网络 ©

而寻常百姓家,哪怕只是用纯糯米蒸块简单的白糕,撒上一把白糖,也照样能吃出那份满足,因为这份甜,来自汗水浇灌的收获,来自对生活的热忱。

图|叮叮笑笑生 ©



追溯重阳糕的历史,香味能飘回两千多年前的汉代。

那时不叫“重阳糕”,而叫“蓬饵”,是用蓬草的汁和米粉制成的。

关于它的起源,还有个略带伤感的故事:汉高祖宠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侍女贾佩兰被逐出宫,每逢重阳,她便复刻宫中“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以寄哀思,后来这习俗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从汉代的朴素“蓬饵”到唐宋的华丽“花糕”,重阳糕的演变史,也是一部生活美学的发展史。

宋代是重阳糕的“鼎盛时代”,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载,当时的店铺会用糖面蒸糕,上面铺着青红丝、蜜枣丝,甚至用米面捏出蛮王狮子的造型,活脱脱一件艺术品。

周密在《武林旧事》里更写,除了直接吃的糕,还有用栗子磨成粉加蜂蜜制成的“果饵”,作为重阳馈赠的礼品。

明清时期,重阳糕的民俗意味更浓了。

北京的小贩卖糕时会“头戴吉祥字”,像个移动的祝福广告;

图|叮叮笑笑生 ©

浙江台州的娘家会给出嫁的女儿送“二九相逢”的糕——两个大方糕配九个小方糕,或是十八个小方糕,暗合“九月九”的意涵;

南京人若是重阳嫁女,娘家必送“重阳节盒”,里面装着重阳旗和时令鲜品,把祝福藏在礼盒里。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莫过于糕上的小彩旗。有小孩为了要重阳糕上的剪纸旗,会特意多买几块糕,把糕留给母亲,自己攥着彩旗跑遍整条街。

一支小小的剪纸旗儿,足足可以快乐一天。

图|网络 ©


若说哪里的重阳糕最有韵味,江南必是绕不开的地方。

湿润的季风滋养出饱满的糯米,纵横的水网孕育了精细的手艺,让江南的重阳糕不仅有滋味,更有风骨。

而江南糕团的故事,总绕不开一块年糕——毕竟重阳糕本就是年糕的“时令限定款”。

浙江宁波慈城人说起年糕,总有种自豪感。

图|叮叮笑笑生 ©

在这里藏着伍子胥的传说。

战国时期,吴王沉湎酒色,伍子胥预感吴国有难,便偷偷将糯米制成砖埋于城下。

后来伍子胥被害、吴国灭亡,又逢荒年,百姓挖地三尺,靠这些“糯米砖”才挺过灾荒。

从此,慈城年糕便成了“救命糕”,也成了当地人心中最好吃的年糕。

宁波人做水磨年糕,步骤繁琐得近乎苛刻:选上好的晚粳米,在清水中浸泡三四天,直到米粒一捏就碎;再用水磨磨成细腻的米浆,压去水分后,徒手粉碎过筛,确保没有半点杂质;

入笼猛火蒸透,还要用木槌反复舂打,或是光着脚在石臼里踩踏——“要踩得匀、舂得透,年糕才够劲道,放再久也不裂”。

每次舂糕时,整个院子都回荡着木槌撞石臼的“砰砰”声,那是宁波人刻在骨子里的匠心。

图|叮叮笑笑生 ©

江南的重阳糕,从不是孤立的食味,而是糕团大家族的一员。

上海的条头糕裹着绵密豆沙,入口甜而不齁;

扬州的蒸方糕守着米香本味,配一盏清茶恰是闲逸;

南京的梅花糕形似绽放的红梅,内藏豆沙甜馅,表面缀以红绿丝与瓜子仁;

苏杭的桂花糕更堪称秋味绝唱,将满陇桂雨的清香尽数揉入糕中,偶嚼到一颗渍制桂粒,便如将整个江南的秋韵含在舌尖。

这些糕团各有滋味,却都藏着江南的气质——细腻、温润、随遇而安。

图|叮叮笑笑生 ©

就像水磨年糕,本身无味,却是“滋味的容器”:炒年糕时吸满锅气和荠菜的清甜,炸年糕时裹着调料的香浓,蟹炒年糕时又吸尽螃蟹的鲜爽,哪怕只是简单蒸一蒸,蘸点白糖,也能吃出糯米的本香。

这多像江南人,包容而有韧性,在不同的境遇里都能活出自己的滋味。

图|叮叮笑笑生 ©


“九月九,接回闺女歇歇手。”这句老话,道尽重阳另一重深意。

在不少地方,重阳节亦是“女儿节”。

出嫁的女儿操劳岁余,此日回娘家休憩,而娘家必端出最精致的重阳糕,慰劳女儿的辛劳。

糕团一直都是情感的载体。

婴儿初次剃头,要送云片糕,象征祥云片片;老人祝寿,要送寿糕寿桃,盼着福寿绵长;婚宴上的枣泥拉糕、山楂甜糕,藏着“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的祝福;造屋架梁时的上梁糕,祈求家宅安康;高考、乔迁,要送定胜糕,盼着“旗开得胜”。

图|图虫创意 ©

其中定胜糕的故事格外动人。

它原本叫“定榫糕”,形状像古建筑的“定榫”,是乔迁时的必备品,寓意“根基稳固”。后来南宋名将韩世忠吃了它打了胜仗,“榫”与“胜”谐音,便成了“定胜糕”。

淡红色的糕体用红曲粉着色,表皮是细腻的磨砂感,咬开是豆沙的甜香,好看又好吃。

每年六月,不少学子高考前,家里都会做定胜糕:“吃了定胜糕,肯定能考好!”

那甜香里藏着的,是比“得胜”更珍贵的牵挂。

图|《风味人间》 ©


重阳节食糕,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应景之举,更不是盲目跟风的习俗复刻

它是古人“食糕代高”的生活智慧,让每一个人都能共享节令的祥瑞;是秋收时节对天地的感恩情怀,铭记汗水与自然的馈赠;

是从宫廷到民间的文化传承,让千年习俗在烟火中延续;更是藏在米面肌理中的亲情与乡愁,无论走多远,都能通过一口熟悉的滋味找到回家的路。

恰如江南的季风年复一年滋养着糯米,岁月的沉淀也让这口软糯的糕团有了愈发厚重的温度与文化厚度,成为刻在民族基因里的味觉记忆。

图|图虫创意 ©

今日重阳,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吃一块糕点,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糯米糕,撒上一把白糖,缀几颗红枣。

当软糯的糕体触碰到舌尖,清甜的香气在口腔中漫溢时,你便会真正懂得,我们吃下的从来不是一块普通的糕团,而是“百事俱高”的美好祝福,是“岁岁丰稔”的丰收期盼,是“阖家团圆”的深切牵挂,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

这,便是重阳节为什么要吃糕的最动人答案。

愿你我都能在这口软糯甜香中,读懂岁月沉淀的温柔,握紧藏在烟火里的美好;愿每一位长辈都能福寿安康,每一个家庭都能团圆美满。

重阳安康,岁岁高升,愿这份带着温度的习俗,能在时光流转中永远鲜活。

图|图虫创意 ©




END




文字为极物原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美食   重阳节   答案   中国人   重阳   年糕   糯米   江南   习俗   安康   创意   娘家   甜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