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明朝三百年变迁史12-明朝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大礼议事件的影响远远比认谁为爹的意义要大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2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都对大礼议事件不会陌生。从藩国走到京城承继大统的嘉靖皇帝皇帝朱厚熜要为自己的父亲正名,结果展开了与当朝文臣一次展现权力手腕的斗争。不得不讲,这一次看上去脉络清晰且理由简单的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在开始解析这场事件之前,请容许鄙人先用简单的字句介绍一下“大礼议”的始末。
大礼议的结果,便是嘉靖帝追尊了自己父亲为皇帝
嘉靖帝的皇位是他堂哥正德帝传给他的,并且,嘉靖帝的皇位理论上是根据明朝祖训的顺位继承制。首先正德帝没有儿子,也没有成年的亲弟弟,他是他父亲弘治帝的唯一成年的儿子。所以,正德帝驾崩绝后,直接导致弘治帝这一脉无后。弘治帝是成化帝的第三子,按照顺位,帝系轮到成化帝第四子朱祐杬。但朱祐杬当时已经去世,留下唯一成年的儿子朱厚熜,所以理论上朱厚熜便是正德帝朱厚照的堂弟,并且是第一顺位。
所以,朱厚熜风风光光来到北京城承继大统是为嘉靖帝,文臣要求他认伯父弘治帝为皇考,认生父朱祐杬为叔考。但是嘉靖帝却偏偏不这样做,由此掀开了影响后世至深的“大礼议”。今天,咱们就用三千字,讲述大礼议,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影响。
“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准备好了吗?起飞!
·大礼议的本质
简单的说,“大礼议”的本质,实际上是嘉靖帝为了给自己的父亲正名,不但只认自己的父亲为父亲,甚至还要将父亲追尊为皇帝,进而与大臣之间形成的纷争。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嘉靖帝所代表的明朝皇权与文臣之间权力的一次交锋呢?显然是的,根据结果,这场交锋还出了流血事件。最终嘉靖帝杖毙了大量的大臣导致自己的目的得逞,但是自此以后逐渐不走寻常路,专心于炼丹。那么,我们是否又可以认为他这属于是大礼议事件后泄愤式的做法呢?话到此处,似乎已经有了些许眉目。
首先,不要轻视“师出有名”的终极意义,这个诉求属于宗法之争背后的权力重构。
众所周知,嘉靖帝以藩王身份继位,其合法性源于明武宗无嗣而“兄终弟及”的祖训。然而,以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要求他改称孝宗为宗法父亲,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实质是试图通过礼法约束皇权,延续“大宗”正统的政治惯性。顺便说一句,这杨廷和的儿子可有名了,著名的才子杨慎,杨慎所写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恰好是其因为大礼议事件被流放的路上过长江的感触。
回到话题继续讲,嘉靖帝坚持“继统不继嗣”,表面是为生父正名,实则是摆脱文官集团控制、确立个人权威的关键举措。当然,他主要想摆脱的,不是别人,就是这位杨廷和。
这里面的关键点在于,文官集团通过礼法限制新君,嘉靖帝则借礼议争夺政治话语权。最终通过“左顺门事件”杖毙17人,逮捕134人。由此,皇权彻底压制阁权,也标志着明代文官集团首次在皇权高压下全面溃败。
在多人被杖毙流放后,整个嘉靖朝的政治格局得以重塑,杨廷和等旧臣被清洗后,张璁、桂萼等“议礼新贵”崛起。这些出身中下层的官员其实是不得不依附于皇权,成为嘉靖帝推行新政的工具。正因如此,嘉靖朝出现了内阁权力被削弱,皇权空前集中,甚至出现“皇帝虽不临朝,权柄独操”的局面。
最后形成了一个极为独特的局面,也即是嘉靖帝通过重组内阁、恢复经筵制度,既强化对官僚系统的控制,又确保政策执行符合个人意志。此时此刻,省愚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道士模样的飞元真君或者忠孝帝君。
·嘉靖帝的性格
既然我们已经看清楚了“大礼议”的本质,那么其背后是否有着嘉靖帝性格使然的结果导向呢?还真有!其他不敢说,嘉靖帝绝对算是史上性格最为怪异的帝王之一。
如果用最简单的话语形容嘉靖帝的性格,那鄙人认为应该是:极度自负但又深谙权术运用。
作为历史上小宗承继大宗的典范,嘉靖帝少年登基即展现了出色的政治天赋,其在大礼议中以弱胜强,利用张璁等人分化文官集团,并通过廷杖、流放等暴力手段震慑反对者。当然,前面这句话,省愚是完全站在嘉靖帝的角度进行叙述的。
嘉靖他爹的陵墓
相比之下,站在被杖击的文臣的角度,面前这个年轻人简直堪称噩梦的存在。嘉靖帝的这种胜利助长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认为“天下之事皆可独断”。从哲学的角度上讲,他尝到了甜头之后,会继续毫不犹豫的施行自己的见解。也即是说,他对臣僚的掌控近乎偏执的这种行为在他看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统治。
咱们举例论证,夏言因直言被杀,严嵩因逢迎得宠,这两个事情都反映出他对“顺昌逆亡”的统治逻辑。写到此,省愚表示,这种帝王权术放在君君臣臣的时代着实是有效的,但是一旦进入现代社会后,很快会被暴力反抗所针对。
在刚愎自用的同时,嘉靖帝似乎也十分自私且笃信实用主义。
他的统治始终以维护个人权威为核心。咱们还是举例论证,即便他知晓严嵩贪腐,仍因其善于揣摩圣意而纵容,甚至默许其迫害政敌。您看,严嵩居然活了八十多岁,十分长寿,这哪儿说理去?同时,嘉靖帝自己后期沉迷道教、炼丹修玄,表面是追求长生,实则通过宗教仪式强化“君权神授”的合法性,同时以“青词宰相”选拔亲信,进一步削弱文官集团的制衡。他依靠自己对于皇权的独断,擅自更改了选拔机制,不得不说这样的模式下,嘉靖后期还能不出乱事,确实能侧面证明当时的政体环境其实是很好的。
另外的角度看,其怠政表象下的权力控制也是其性格怪异的一个体现,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是“大礼议事件”的延续。
嘉靖帝虽二十余年不上朝,但通过锦衣卫和密折制度牢牢掌控朝局。其怠政并非单纯泄愤,而是权力稳固后对官僚系统的“去中心化”管理。“庚戌之变”中蒙古兵临北京,他仍能迅速调兵应对,显示其并未完全脱离政务。此处的表现,甚至可以用“运筹帷幄”来形容。
·深远的影响
大礼议事件与嘉靖帝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那么这件事之后,对于明朝后期的走势有什么影响呢?简而言之,影响深远。
首先,畸变的生态导致大礼议后,文官集团从“制衡者”沦为“依附者”。咱们前文论述了,严嵩、徐阶等权臣的崛起依赖揣摩上意而非政绩,导致官场逢迎之风盛行。您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省愚为何把严党与清流放在一起举例。没问题,他俩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揣摩圣意进而得到的高位。
当时的清醒人海瑞曾痛陈“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由此折射出其在位后期吏治腐败与社会矛盾的加剧都与这次杖毙事件息息相关。
第二个层面,这件“认爹”事件,还与经济军事隐患有关联,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呢?嘉靖帝前期,其曾推行过“一条鞭法”试点,并且整顿赋役,一度实现“嘉靖中兴”。但后期挥霍无度,修建道观、炼丹耗费国库,这位飞元真君做出了难以想象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嘉靖后期,倭寇侵扰和“庚戌之变”暴露军事虚弱,埋下财政危机隐患。
第三个层面,咱们站在现代史观的角度来看,嘉靖这种高度集权的体制,实际上便是制度性衰落的开端。皇权过度集中导致决策僵化,嘉靖帝的孙子万历朝时期,张居正改革的失败与此一脉相承。此外,嘉靖帝对宗室、宦官的压制虽避免宦官干政,却使官僚系统失去活力,为明末党争埋下伏笔。
嘉靖帝通过大礼议确立的绝对皇权,既是个人权谋的胜利,也是明朝政治转向专制的标志。其自负与自私的性格,既推动了短期集权,也加剧了长期治理危机。明代中后期的衰颓,某种程度上正是嘉靖朝权力结构畸变的延续——皇权在压制文官集团的同时,也失去了自我纠错的能力。正如一位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所言:“大礼议非礼仪之争,实为明代政治转型之枢纽。”
风水宝地既视感
如果这个论述是正确的话,那么嘉靖帝的统治,恰是这种转型的缩影。
到此,今日的文章论述完成,如果您满意请留下您的红心,如果您不满意,还请评论区提出指正意见。如果可以,点击鄙人的头像,或许您还能看到更多符合您三观的作品。省愚在此谢过大家。
更新时间:2025-04-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