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王震开会时,向总理要10万女兵进新疆,女兵们去做什么?

1950年,王震在一次会议上向周恩来总理提出要10万女兵进新疆,这事儿在当时可不小,放到现在也挺让人好奇的。10万女兵,这么大的规模,到底是要干啥?

一、王震为啥要10万女兵?背景得先搞明白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局势是稳下来了,但问题一大堆。多年战乱,经济烂得不行,物资短缺,路桥房子啥的基础设施也基本废了。当时驻守新疆的部队有20多万官兵,大部分是单身汉,生活条件苦得要命,吃喝拉撒都成问题,更别提啥家庭温暖了。时间一长,这些兵心里不踏实,守边疆的劲头儿也容易松懈。王震是带兵打仗的老将,看得明白,要让部队稳得住,光靠打鸡血喊口号可不行,得解决实际问题。

王震有个大计划,叫“屯垦戍边”。啥意思呢?就是让部队一边种地开荒,自己养活自己,一边守好边疆,把新疆稳定下来。可新疆那地方,戈壁滩多,土地硬,气候也恶劣,男兵们干活儿再卖力,也忙不过来啊。光棍儿们没老婆没家,干着干着就没动力了。王震琢磨着,得来点女青年,解决这些兵的婚姻大事,让他们有个家,扎下根来,才能安心搞建设。所以,他才拍桌子跟周总理说,要10万女兵进疆。这不是瞎提的,是有实际需求的。

再说,当时全国刚解放,百废待兴,新疆又是边疆重地,战略位置太关键了。光靠本地人口和资源,根本撑不起大规模开发。王震的想法很实在:女兵来了,既能帮男兵解决个人问题,又能一起干活儿,建设新疆,一举两得。

二、女兵咋招来的?全国动员不是开玩笑

1950年春天,王震的提议批下来了,周恩来点了头,全国就开始轰轰烈烈地招人。当时宣传口号挺吸引人的,说女青年去了新疆能当拖拉机手、老师、医生啥的,有技术有前途。各地响应号召,湖南、山东、陕西这些地方的女孩子报名特别积极。尤其是湖南,出了个“八千湘女”的名头,意思是光湖南就去了8000多女青年,可见这事儿多火爆。

招人过程也不容易。那时候体检要求挺严格,有的女孩子体重不够,愣是在鞋底塞石头,硬凑够标准。还有些没赶上征兵的,听说下一站还有机会,扛着包袱走几十里地去追队伍,就为了上新疆这趟车。报名的人里,有的是图新鲜,有的真想为国家出力,反正积极性高得不得了。

第一批女兵是1950年春坐火车去的。火车条件差,路途远,到了新疆一看,住的是土坯房,吃喝都紧巴巴的。但这些女青年没啥抱怨,卷起袖子就干上了。这批人的精神头儿,真不是盖的。

三、女兵到新疆干啥?任务明明白白

女兵们到新疆,不是去摆样子,而是真有活儿干。具体来说,主要有这几大任务:

这事儿是首要任务。20多万男兵,绝大多数没对象,日子过得孤零零的。女兵来了,部队就组织相亲结婚,结了婚的兵有了家,心里踏实了,守边疆的决心也更足。数据上看,1950年到1953年间,新疆部队的婚姻登记数量猛增,大部分都是女兵和男兵配对。这招效果明显,部队流失率降了不少。

屯垦是王震的大战略,女兵到新疆后,跟男兵一块儿下地干活儿。戈壁滩上种粮食不容易,她们得挖土、平地、引水,啥都干。不少女兵还学着开拖拉机,把荒地一点点变成农田。当时粮食产量低得可怜,靠她们出力,慢慢实现了自给自足,部队吃饭问题缓解了不少。

宣传里承诺的拖拉机手、老师、医生,不是空话。有的女兵文化水平高,被分去当老师,给兵团的孩子上课;有的学了点医术,去卫生所当护士,给伤员换药打针。这些活儿不光服务部队,还帮了当地老百姓,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挺实在的。

新疆是多民族地区,女兵跟当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妇女打交道多,学着说几句当地话,聊聊家常,关系拉近了不少。这不是啥大政策,但实实在在帮着部队跟本地人处好了,对稳定局势有好处。

这几件事儿加起来,女兵的作用不只是“陪男兵”,而是全方位参与新疆建设。她们的任务很重,干得也不轻松。

四、女兵咋干的?出力不少,苦头也多

女兵们干活儿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屯垦那会儿,戈壁滩上全是石头沙子,工具又简陋,锄头铲子使劲抡,手上磨出泡是常事儿。种地得看天吃饭,风沙一来,庄稼没影儿,心血白费。有的女兵从没干过农活儿,来了才学,边干边摸索,效率不高,但硬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教育医疗方面也好不到哪去。老师上课没啥教材,黑板都凑合着用,学生年龄参差不齐,教起来费劲。护士更苦,药品少,设备差,忙起来一天都歇不下来。生活上,吃的也就是窝头咸菜,冬天冻得手脚发麻,夏天热得喘不过气。可这些女兵没多少退缩的,干就干到底了。

几年下来,成果是实打实的。荒地变成了农田,粮食产量上去了,部队生活好转了。学校医院也慢慢建起来,孩子有地方念书,病人有地方看病。新疆的面貌,真靠她们一点点改过来的。

女兵跟男兵结婚后,家庭生活挺朴实。婚礼没啥排场,就在营地办个简单仪式,战友们凑点吃的喝的,热热闹闹就算结了。结了婚,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住土坯房,家当没几件,但好歹有个伴儿,互相撑着过。

不少女兵婚后生了孩子,这些孩子就在兵团营区长大。小孩儿多了,营地里热闹起来,也有了点人气儿。女兵既要干活儿,又要带娃,忙得脚不沾地,但她们没啥怨言。那时候的人,心态就是为国家出力,苦点累点不算啥。

这些家庭的稳定,直接帮部队稳住了阵脚。男兵有了牵挂,不再老想着回老家,女兵也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

女兵们的孩子长大了,很多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力。1954年,兵团正式成立,管着农场、工厂、城市,成了新疆发展的顶梁柱。这些“兵二代”继承了爹妈的干劲儿,继续开荒种地、建工厂,把兵团搞得越来越大。

到后来,兵团不光是部队的事儿,还成了新疆经济的重要部分。女兵当年的付出,算是给后代铺了路。她们的后代里,出过不少技术骨干、管理干部,延续了那股拼劲儿。

王震1955年被授了上将军衔,后来当了农业部部长,全国范围搞农业开垦。他的屯垦思路,从新疆开始,推广到了别的地方。1993年他去世,骨灰撒在天山,也算对新疆这片土地的交代。女兵的事儿是他战略的一部分,没她们出力,新疆那几十年的变化没这么快。

王震要10万女兵进疆,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这事儿背后,是新疆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女兵们干的活儿,解决的不光是男兵的婚姻问题,更是把一片荒地变成了能住人、能吃饭的地方。她们的贡献,不只在当时,几十年后看,影响还挺深。

这帮女青年,用自己的汗水,把新疆建设往前推了一大步。她们的故事,没啥花里胡哨,就是实实在在的付出,值得咱记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历史   新疆   女兵   总理   王震   部队   兵团   边疆   地方   女青年   戈壁滩   荒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