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育最大的败笔

中国式教育最大的败笔

原创 请知 请知

2025年09月28日 08:02 陕西

请知

认知程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用《三字经》中的一句话教导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现在成了笑话。

前段时间,我回老家看望亲戚,刚进门就听到楼上传来一阵哭声,是表妹的孩子。

娃上小学三年级,作业没写好,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回家在房间里崩溃大哭。本来我觉得没啥,小孩子很正常。

可接下来的事超乎我的想象。

表妹急忙冲进屋,一边心疼地哄着孩子,一边打电话质问老师:“你怎么能这么凶?给孩子留下阴影,我一定投诉你!”

老师沉默了几秒说:“以后不敢了。”

这一幕,我看得心里发凉。不是因为孩子太脆弱,而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真的已经失去了教育的底气和本领。

老师不敢管,教育成了“保姆式服务”

这几年,很多老师私下都在叹气:他们不是不想教书育人,而是越来越“不敢”了。

一个学生上课交头接耳,老师批评了两句,家长就冲到学校“维权”;

一个学生作业没完成,被留堂教育,家长就拍视频发网上,说老师“体罚”。

于是老师学聪明了:不管,不碰,不惹麻烦。出事我就道歉,教育的事交给命运。

教育专家顾明远说过一句话:“当教师不再有惩戒权,教育就成了一纸空谈。”这句话现在听来格外刺耳。

我们的课堂,本该是让孩子明白是非、懂得规则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温室花房”:不能说重话,不能讲挫折,不能碰底线。

孩子在这里长大,看似被保护得很好,其实一点风雨就能打趴。

家长没空管,孩子成了“孤岛”

我有个朋友,做互联网产品,早八晚十,每天见孩子不到半小时。他儿子上初中,沉迷手机、成绩一塌糊涂。

老师打电话找他谈谈,他回一句:“我太忙了,娃就那样,你们看着办。”就好像孩子的成长,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城镇家庭平均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足45分钟。

父母忙着赚钱,老师忙着保平安,孩子只好在短视频、网络社交里“自我教育”。

你说他懂事,他却连“谢谢”“对不起”都不会说;你说他叛逆,他其实是没人带路,只能在黑暗中乱撞。

其实,所有问题都是关系问题。

当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教育就成了一座孤岛。家长不在场,老师进不去,孩子就只能自己跟自己相处,问题越积越深。

唯成绩论,把教育变成了“训练营”

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里,成绩几乎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孩子考得好,全家喜气洋洋;考得差,就像犯了天条。

朋友的女儿,从小弹钢琴、学画画、练口才样样优秀,但中考数学只考了85分,家长当着老师的面摔本子:

“你怎么这么给我丢人?”

我们常说教育是“点燃火种”,可在唯分数论的漩涡里,它早就变成了“流水线训练”:刷题、补课、内卷、排名。

你问孩子梦想是什么,他说“考个好高中”;你问他兴趣是什么,他说“我没想过”;你问幸福是什么,他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钱学森当年回国时曾痛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几十年过去,这个问题依然刺耳。

因为我们培养的,不是“人”,而是“考试机器”,是“标准答案的复读机”。

教育不止分数,更是点亮灵魂的火

《礼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学”,不只是读书识字,更是学做人、学担当、学生活。

教育不是养出温室花朵,而是让孩子有一天,即便风雨交加,也能挺直腰杆走下去。

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祝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5

标签:育儿   败笔   老师   孩子   家长   作业   成绩   孤岛   学校   温室   刺耳   复读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