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一句荷兰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的神奇言论:
“别担心,中国人不会因为安世半导体这件事把事情闹大的,他们最怕‘丢面子’了。”

2025年9月末,当荷兰政府以一条尘封了70多年的冷战时期法案《商品供应法》为由,悍然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时,类似的论调在欧洲舆论场上此起彼伏。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次西方世界里司空见惯的商业干预,中国最多只会口头抗议几句,为了维护“大国形象”和“国际声誉”,最终会选择忍气吞声。

然而一月个后,当我们回望这场风波,再品味这句“丢不起面子”的论断,就显得格外讽刺。
中国闻泰科技斥资近400亿人民币合法收购了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公司安世半导体,并掌握了绝对控股权。

这本是一次正常的跨国商业并购,却在美国将闻泰科技列入制裁清单后,性质开始悄然改变。
2024年9月29日,荷兰牵头欧盟各国签署《半导体联盟宣言》,第二天,荷兰政府就迫不及待地动手了。
他们以“防止技术外流”和“保障经济安全”为名,强制接管安世总部,冻结资产,甚至直接罢免了来自中方的CEO张学政。

这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显然是早有预谋。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虽然否认是受美国指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若隐若现的星条旗影子。
荷兰方面的算盘打得非常精。

他们认为,安世半导体的技术和总部在荷兰,他们占据了法理和地利。
更重要的是,他们笃信一种源自19世纪殖民时代的陈旧观念——中国人“好面子”,这里的“面子”对个人荣辱的过度看重。
他们以为,只要把话说得冠冕堂皇,中国就会为了维持和谐的国际关系而选择妥协。

可惜,他们算错了一步,也是最致命的一步。
他们忽略了安世半导体超过70%的产能,尤其是最关键的芯片封装测试环节,牢牢地扎根在中国大陆的工厂里。
中国的反击来得迅速而精准。

10月4日,距离荷兰动手仅过去4天,中国商务部依据《出口管制法》,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核心芯片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欧洲工业的“七寸”上。
被管制的,是芯片制造的最后一道工序——塑封。

这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尖端科技,但中国的塑封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工艺,实现了极低的成本和优越的性能,是别国短期内根本无法替代的。
安世半导体正是凭借这一优势,占据了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场近70%的份额。
反制令一出,欧洲汽车产业瞬间“休克”。

德国大众、奔驰、宝马等巨头的芯片库存迅速告急,安全库存从30天锐减至不足两周。
紧接着,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高尔夫生产线停产,数千名工人被迫缩短工时,整个欧洲汽车制造协会乱成一锅粥,向各国政府发出紧急警告。

闻泰科技收购安世,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通过合法合规的市场手段,向产业链上游攀升的正常举动。
这背后,是中国提升自身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国家级战略。

荷兰在美国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强行夺走这份资产,触碰的正是这道底线。
如果对此没有反应,那丢掉的就不是西方人理解的个人“面子”,而是国家战略的“里子”。
那意味着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意侵占中国的海外合法资产,意味着中国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可以被肆意破坏。

这才是真正“丢不起”的。
更有深意的是,安世中国总部在事件后宣布启用独立运营体系,并要求所有订单采用人民币结算。
这不仅仅是业务层面的应对,更是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下,一次意义深远的尝试。

它向世界表明,中国的核心产业,有能力在摆脱西方控制后独立生存,甚至能借此机会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回看今天,安世事件的余波仍在。
欧洲各国开始投入巨资,试图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供应链,但这条路道阻且长,成本高昂。

而中国,则通过这场斗争,成功地为自己的海外资产和产业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参考资料:
安世半导体事件正在引发全球汽车供应链危机
2025-10-23 16:06·界面新闻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