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内,六名航天员的历史性同框时光,因一次突如其来的太空碎片撞击,比原计划延长了。
北京时间11月5日7时,距离神舟二十号返回舱分离只剩一小时,航天员陈冬、陈中瑞和王杰即将结束漫长的太空之旅回家。突然,地面控制中心警报响起——推进舱氧化剂储箱压力骤降0.3MPa,外部温度传感器异常波动。
回家之路被按下了暂停键。
就在此前不久的11月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张陆、武飞和张洪章三名航天员抵达天宫空间站,与神舟二十号乘组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7次“太空会师”。原计划5天的在轨轮换,如今被意外延长了。

01 太空中的意外
一块毫米级的太空碎片,以每秒7至10公里的相对速度,击中了神舟二十号推进舱尾部的散热面板,造成了一个直径约5毫米的穿孔。
这块碎片的大小仅相当于一粒绿豆,却在高速下成为了致命威胁。
“厘米级就能打穿舱壁,十厘米以上往往造成灾难性后果。”一位航天专家如此形容太空碎片的威胁。在这个速度为王的太空环境里,浪漫是次要的,安全才是首位。
当警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响起,应急机制立即启动。上午8时,北京航天城成立应急指挥部,各系统专家同步展开排查。9时30分,核心决策出炉:推迟神舟二十号返回,乘组转入天宫空间站暂避。
这一刻,中国航天的应急预案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02 空间站里的六个身影
神舟二十号返回推迟,意味着天宫空间站迎来了计划外的六人共驻时期。按设计,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本就能支持六人驻留,但原定5天的交接期,如今不得不延长。
太空里的“同居”生活,突然多了些意料之外的忙碌。
被打乱节奏的不仅是航天员。随神舟二十一号上天的几只小白鼠,原计划只停留4到5天,由神舟二十号带回地面。如今,它们的太空假期也被迫延长,科学日程需要重新调整。
地面上,无数人为航天员的安全揪着心。
而空间站内,工作依然有序进行。交接继续,实验和维护按新日程推进。六名航天员的分工被重新划分,陈冬、陈中瑞、王杰与神舟二十一号的张陆、武飞、张洪章协同工作。

03 纪录,在太空中延续
这次意外推迟,让神舟二十号乘组的三名航天员刷新了多项纪录。
截至2025年11月7日,神舟二十号乘组已在轨驻留196天。随着评估工作的进行,他们的在轨时间很可能突破200天,将刷新我国单次任务乘组在轨的最长时间纪录。
对指令长陈冬而言,这更是一次个人纪录的延伸。
他已是中国首位在轨累计时间超过400天的航天员。截至11月7日,其累计在轨时间已突破413天。这位累计完成6次出舱活动的航天员,如今继续书写着中国航天员的驻留新纪录。
中国空间站六人同步飞行的持续时间也有望创造新的历史。
04 守护天上的“安全艇”
面对太空中难以预测的风险,中国航天早有准备。
从神舟十二号起,中国载人航天就建立了 “一船发射,一船待命” 的机制。当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升空后,神舟二十二号立刻进入待命状态。
这套预案的逻辑很清晰:优先恢复现有飞船的返回能力,必要时让二十号进行无人返回,给二十二号腾出对接位置,再由二十二号接回乘组。
有专家测算,从接到救援指令到完成发射准备,神舟二十二号响应时间可控制在72小时以内。这与早先对外披露的“十天之内有能力发射”并不矛盾,前者是应急状态下的目标值,后者是稳态准备的上限。
神舟二十二号不仅是一艘救援飞船,更是中国载人航天安全的坚实保障。

05 太空,明年更精彩
尽管神舟二十号的返回时间尚未确定,但中国空间站的未来规划依然令人期待。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消息,我国明年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二号、神舟二十三号、梦舟一号等4次飞行任务。
其中,神舟二十二号任务期间,将有一名航天员开展1年以上长期驻留试验。这将是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的新突破,为未来的深空探测积累宝贵经验。
同时,来自巴基斯坦的航天员将在任务轮换期间访问空间站,进行约一周的短期驻留。目前,已有两名巴基斯坦航天员在中国接受培训,最终将有一人获得飞行机会。
而备受期待的新一代载人飞船“梦舟一号”也将于明年迎来首飞。这款在神舟飞船基础上全面升级的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将用于未来的空间站天地往返运输。
06 天上的维修工
面对神舟二十号的损伤,地面团队展开了太空修复作业。
通过空间站机械臂搭载的维修机械臂,他们对推进舱泄漏点进行了初步封堵尝试。使用特种密封材料成功覆盖穿孔区域后,储箱压力下降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太空中的维修,精度要求极高,难度不言而喻。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经初步评估,推进舱受损情况可控,后续通过在轨修复与参数优化,力争在11月10日前具备返回条件。
与此同时,神舟二十二号的应急发射准备同步推进,它将保持待命直到乘组安全着陆。
国际同行们对这次事件给予了冷静反馈。欧洲空间局对中国航天团队的应急处置能力表示肯定,愿意提供空间碎片监测数据支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表达了对航天员安全的关切,称将与中国保持必要的空间安全信息沟通。
当神舟二十号确认具备返回条件,或当神舟二十二号被正式点火,都意味着同一件事被兑现:用冗余守住安全,用时间换来正确。
航天员们的每一次归来,都不是终点,而是中国航天迈向更深宇宙的新起点。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