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行业大降价!

作者丨田静


消费分级的浪潮下,中国饮料行业正在经历一轮明显的价格“地震”。

笔者走访了华南、华北两地多位经销商,其中华南地区一位有30多年快消行业的老板深有感触的说:“今年消费者支出更加谨慎,高价饮品销量萎缩,价格带普遍走低,低价位产品成为争夺市场的主战场。”

走访后得到几位经销商的统一共识是,今年饮料整体价格带呈现出大幅度下沉趋势,主流产品由原先的6-8元区间回落至3-5元,甚至更低。饮料行业已全面进入“降价竞争”时代,而这一趋势不仅冲击了高端定位产品的市场空间,也重塑了经销商的经营逻辑和库存策略。

经销商的优化

大品牌价格下沉,小品牌加量不加价

华南经销商陈总指出:饮料价格整体都下来了,今年特别明显,过去6-8元一瓶的饮料新品,今年往往不超过5元,很多大品牌都在不断推出低价产品,不少知名饮料厂商原先定位中高端5-8元,如今新品价位下探至中低端3-5元,通过降价来换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华南另一位经销商李总同样提到,曾经7–8元能卖的饮品,如今根本卖不动,大部分饮料价格降到了5元以下,小品牌的日子更不好过,价格再低于大品牌几乎就没有利润了,都是通过加大规格换取市场。

华北经销商纪总谈到,一些优质果汁礼盒原先标价近20元,但在销量乏力后频繁促销,甚至降到13.9元一升,里面百分百进口依然销量比较低。

三位经销商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三个变化:

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饮料单价降到5元以下成为市场主流;

大品牌下沉价格带,低价新品加速投放;

小品牌靠大规格、低价冲击市场,主打加量不加价。

面对消费下行压力,头部品牌纷纷推出低价产品以抢占增量市场。陈总提到一提神饮料大厂过去主推5元左右产品,今年推出另一款同配方的新饮品,定位3元档以抢占低端市场。

这一趋势在一线品牌中尤其明显:像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全国性品牌,也先后发布无糖茶、代餐饮品、功能水等平价新品,试图覆盖更多消费者群体。

总体来看,强势品牌利用品牌力和渠道优势,加快低价产品布局,欲稳住份额并挖掘下沉市场需求。

而不少小牌厂商主打错位竞争,要么同规格产品定价仅为主流品牌的一半,要么在保持相近价格的同时给出更大包装。

对此李总提到,不少饮料企业不愿主动降价,而是通过“加量不加价”来提升销量,之前常见的330ml瓶装饮料,如今常见额外赠送50ml——产品售价不变,但容量略增。这种策略既迎合了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需求,也尽量避免破坏原有价位体系。

在降价趋势下,相比大品牌降价挤量,新兴中小品牌或区域品牌更倾向以性价比取胜,借助包装、容量等非价格手段争夺渠道和市场,这种“加量取胜”的性价比打法成为2025年一个显著特征。

零售终端的观望

老品降价促销,新品谨慎保守

同样,饮料在零售端降价促销的热潮也“打得火热”。

笔者在走访华南市场时,观察到被称为“饮料中的爱马仕”椰子水,过去以“轻奢健康饮品”自居的畅销品,200-300ml一瓶售价10余元,如今1L装售价普遍跌至9.9元赛道!

在朴朴、永辉、天猫超市等线上平台,大多数品牌的椰子水价格也已全线“腰斩”。

原本在货架上占据高端位置的主流品牌,也不约而同地推出特价组合装、大容量经济装、买赠促销等低价策略,甚至一些品牌在抖音、拼多多、社区团购等平台不断价格探底,与中小品牌“零距离”贴身肉搏。

元气森林推出2L装的气泡水、农夫山泉将经典饮用水以“12瓶装9.9元”的形式在拼多多上线,还有康师傅在部分社区电商渠道推出“6瓶大瓶装饮料19.9元包邮”组合。

这类“换包装不换品牌”的操作,不直接触碰单瓶定价逻辑,但却实现了单价大幅下降,增强价格吸引力。

在美团、京东小时购、抖音商城等渠道,很多品牌主动配合平台做“满减促销”、“限时秒杀”,单瓶价格常低于线下商超价格20%以上,如维他奶在抖音日常价格约为2.9元/盒,而传统卖场价格仍维持在3.5元以上。

一位商超的负责人直言:以前消费者问有没有大品牌,现在问有没有更便宜的大品牌,再不降价,连动销都难。

而价格下降的另一面,是零售终端对产品动销能力的重新评估。

在一线市场,终端店主普遍对新品和功能型饮料持观望态度,而三四线市场则更加谨慎。

华北经销商提到,在三四线城市,外星人等电解质水类产品的销量甚至高于宝矿力,反映出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并不绝对依赖传统强势品牌,而是受价格、口味和渠道分布影响。他还指出:果子熟了的这种新消费产品,在三四线滞后至少一年才开始动销,反映出下沉市场对新兴饮品的接受周期较长。

华南片区的零售商群体消费也显示出明显的“安逸性”。以漳州为例,尽管漳州毗邻厦门,消费接受度却存在两年左右的滞后。

“厦门火起来的产品,要过两年漳州才跟上。”华南的经销商提到,漳州以农业人口为主,消费者更偏好节日礼盒消费,注重实用性,价格敏感度极高。因此,即便是如外星人、三得利这样已成潮流的品牌,在本地依然难以推广。

从零售视角来看,降价或许是品牌主动谋求市场份额的手段,但终端店主的顾虑则在于:低价能否带来稳定动销,是否会影响整体客单利润,这些因素让他们对新品牌或新价格带的饮料多持保守态度。

品牌商的信号

降价是手段,价值是根本

显然,在经历了疫情冲击、渠道裂变与消费理性回归之后,中国饮料市场正在步入一个新的“价格力”竞争周期。

2024年以来,从传统商超到即时零售,从电商大促到内容平台直播,饮料品类普遍出现了结构性降价与促销常态化的现象,折射出品牌在追求动销与市场份额保卫战中的集体焦虑。

而这背后,是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高度敏感与精算型消费行为的普及。

尼尔森IQ数据显示,72%的消费者在选购饮料时首先考虑价格,消费者“价值敏感型”特征显著增强,其次才是品牌知名度与功能成分。当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群体,在外出饮用减少、居家饮用增多的情况下,更看重“性价比”“实用性”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报告中指出2023年全国饮料市场增速放缓至个位数,其中功能饮料和无糖茶类仍保持增长,但总体竞争加剧,品牌集中度上升,TOP10品牌占据市场份额的65%以上。

与此同时,二三线品牌为抢占市场,纷纷采用“加量不加价”、“规格放大”等策略进入低价带,引发连锁反应。

这一趋势与笔者走访市场的观察高度吻合,华南、华北市场小品牌通过扩大规格对抗大品牌价格,900ml装能量饮料定价仅5元,与主流250ml装价格持平;加量趋势也在普及,产品由330ml提升至490ml甚至600ml,而价格不变或略降。

面对“性价比”成为主旋律的饮料市场,品牌商应战价格战的同时,也要看清长线发展,包装规格和渠道策略上要进行更敏锐的调整,以适配“精算型”消费趋势。

构建全价格带产品矩阵,精细化价格策略管理

当前消费者关注性价比,饮料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价格带分层”。品牌商基于渠道特征与用户人群,将产品划分为高、中、低三个价格带,避免“单一爆品”一条腿走路的模式。

高价位产品主打功能、健康、包装设计;中价位产品满足大众消费,强化口感和品质;低价位产品主打量贩装、促销组合装,应对价格敏感市场。

加强渠道分层管理,做渠道区隔+专供款策略

降价不能一视同仁,需要识别“哪里可以降”、“哪里不能乱降”。

针对KA卖场、便利店、电商、团购、批发市场等不同渠道,要制定差异化价格策略;控制电商专供款或渠道定制包装,比如冰露推出低价“电商专供”瓶型,娃哈哈上线渠道定制款,既避免价格倒挂,又守住品牌核心系统价。

坚持价值创新,打造高感知度的新产品线

当价格成为“基础条件”时,产品力才是长期护城河。

品牌商要在功能性、健康趋势、文化叙事上持续创新,比如功能饮料能量、助眠、低糖的需求点持续增长;地方口味、传统中式、草本茶饮正在被年轻人接受;情绪标签化包装设计成为营销传播利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消费者的新鲜感与复购动力。

所以,品牌商的对策,应该是既懂“低价怎么玩”,更要懂“价值怎么守”。要跳出“价格是唯一战场”的思维陷阱,在精细化产品规划、渠道运营、消费者运营等方面构建消费者的长期偏好与价值认同,才就能在下一个行业周期真正站稳脚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财经   饮料   行业   品牌   价格   市场   低价   产品   消费者   渠道   华南   经销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