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动作挺显眼,周三刚发了个文件,明确说要跟印度在国防、技术、贸易这些领域加深合作,还计划今年年底前把双方的自由贸易协定谈成。
咱先不说这合作能不能成,单看欧盟这积极性,就知道印度这块“蛋糕”在他们眼里分量不轻。
要搞懂欧盟和印度这波操作,得先弄清楚俩家到底要合作啥,还有关键的时间点。
从文件里能看到,合作领域真不少,贸易上要敲定自贸协定,国防安全方面想达成跟日本、韩国类似的伙伴关系,技术上还要一起保障供应链、搞绿色氢能、推进重工业脱碳,甚至连投资保护和航空运输都要谈。
时间线也很清晰,2022年的时候俩家就重启了自贸协定谈判,到了2025年这会,欧盟直接发文件定目标,想年底前把这事落定。
说实话,欧盟这么急也能理解,毕竟现在全球经济格局一直在变,他们得找新的合作对象。
之前特朗普连任后搞关税,欧盟受了不少影响,不光跟印度谈,还在跟墨西哥、南美共同市场这些地方对接贸易协定,明显是想多铺几条路。
更重要的是,印度被不少人看好,说2030年能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这体量摆在哪,欧盟肯定不想错过。
本来想觉得欧盟就是奔着经济利益去的,后来发现不全是,他们还想通过跟印度合作,削弱俄罗斯的军事力量,防止俄罗斯绕开欧盟的制裁。
这么看,欧盟这步棋,既有经济算盘,也有地缘政治的考虑。
但合作哪能一帆风顺,欧盟和印度之间明显有分歧,最突出的就是印度跟俄罗斯的关系。
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印度反而多买了俄罗斯的石油,这跟欧盟对俄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卡贾・卡拉斯自己也承认,俩家这分歧挺明显,会影响合作。
不过卡拉斯说了句话挺有意思,他说“问题在于,我们是让别人来填补这个空白,还是自己尝试填补”。
潜台词就是,欧盟不想把印度推到俄罗斯那边去。
老实讲,欧盟这态度挺务实的,没因为分歧就直接翻脸。
他们在文件里还把印度说成是“基于规则的多边秩序维护者”,这明显是给足了面子,想先把大方向定下来,再慢慢解决分歧。
当然,除了印俄关系,俩家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隐性矛盾。
比如贸易里的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还有制造业领域的竞争,这些都是后续要掰扯的事。
但至少现在看,欧盟没打算因为这些问题停步,毕竟错过印度这潜在的大市场,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好事。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可能就是跟着欧盟下注印度经济,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看别人的经验。
就说日本吧,之前跟印度合作高铁项目,还有汽车制造领域的协作,结果呢?工期拖了又拖,成本也超了不少,这说明跟印度合作,光看潜力不行,还得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
美国也有类似情况,在印度半导体产业投了不少钱,想借印度的市场潜力发展,可因为当地产业链还不够成熟,短期也没拿到预期的收益。
这些案例摆在哪,就能看出来“上车”不是稳赚不赔的。
再说说利弊。
好处肯定有,现在欧盟和印度刚推进合作,像绿色氢能、数字技术这些重点领域,提前布局说不定能占先机。
而且印度经济增速一直比全球主要经济体快,长期看有增长空间。
但风险也不能忽视,印俄关系要是有波动,欧盟的合作态度可能会变,印度国内的政策稳定性也得考虑,比如税收调整、官僚体系效率这些,都可能影响收益。
更何况现在全球经济也有下行压力,俩家的贸易合作说不定会受波及。
如此看来,想“上车”的人得想清楚自己能承受多大风险。
要是只盯着印度2030年的经济预期盲目跟风,怕是容易踩坑。
得聚焦那些双方确定要重点推进的领域,再结合自身情况判断,这才靠谱。
欧盟抢先跟印度深化合作,说到底是地缘压力和经济利益凑到了一块。
印度2030年能不能真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现在还不好说,但欧盟这步抢先棋,已经让全球都盯上了印度市场。
对普通人或者投资者来说,现在不是急着“上车”的时候,而是要多观察,看年底自贸协定能不能谈成,看双方重点项目落地情况咋样。
这些才是判断“上车”时机的关键,毕竟投资也好,合作也罢,稳一点总没错,别光被“经济奇迹”这四个字冲昏了头。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