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何一家商场,餐饮品牌琳琅满目,新店开张的速度堪比雨后春笋,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对此,不少商家感叹生意难做。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头部品牌却逆势而上,实现了单店月收入破千万的亮眼成绩,蜜雪冰城的一家300平方米门店,上个月业绩更是冲到1500万元。这不禁让人好奇:在内卷如此剧烈的餐饮赛道,这些品牌是怎么做到“卷”中求胜的?又是如何用巧劲抓住消费者的?
餐饮行业的内卷,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随便走进一个购物中心,火锅、茶饮、地方菜系应有尽有,新品牌层出不穷,老品牌也不断升级。
这种“卷”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品类和体验的深度竞争上,以前大家可能只满足于吃一顿饭,现在却追求“吃、喝、玩、IP”的综合体验。有的品牌靠一个超级单品就能开出上万家店,也有的单店年收过亿,远超一些连锁品牌的总和。
这种内卷的背后,其实是品类和品牌的快速迭代,品类是永恒的,比如中餐、火锅,但品牌却需要不断进化,就拿地方菜来说,江西菜一度被看作“红利品类”,很多人跟风开店,结果部分品牌因过度追求低价而忽视品质,导致顾客复购率暴跌。
反观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费大厨通过重构湖南菜认知,把辣椒炒肉打造成爆款,成功引爆市场,内卷虽然加剧了竞争,但也催生了更多细分机会。
在成熟市场中,大而全的反而不如小而精的吃香,比如湖南菜里分化出浏阳菜、衡阳烧烤,江西菜也细分出景德镇风味、客家菜等,通过差异化赢得定价权。
面对这样的环境,头部品牌究竟靠什么策略站稳脚跟?
在餐饮行业,标准化和个性化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头部品牌之所以能快速扩张并保持品质,离不开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效的运营体系。
西式快餐的连锁化率已接近50%,茶饮更是超过一半,这背后是产业链的强力支撑,但标准化不等于千篇一律,像肯德基在中国推豆浆油条、老北京鸡肉卷,就是本土化创新的典型,而麦当劳则更注重全球统一标准,这种灵活度,让品牌既能保证效率,又能贴合本地口味。
除了供应链,数智化能力也成为头部品牌的标配,会员体系、数字化管理工具,这些不仅提升了运营效率,还深化了品牌与顾客的连接。
喜茶让顾客自定义茶底浓淡,星巴克提供全冰美式满足极致需求,都是通过数据洞察消费者偏好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品牌开始从“夸自己”转向“夸顾客”,强调选择品牌代表消费者的生活品位,这种情感链接大大提升了用户黏性。
当然,标准化和个性化并行的策略,也需要长期主义的支撑,很多企业跟风追热点,今天搞空间设计,明天扑数字化,却缺乏整体战略,结果事倍功半。
头部品牌则更注重可持续性,比如鲍师傅坚持现烤工艺,十年才开出两百多家店,却凭借产品矩阵建立了护城河。可见,真正的标准化进阶,是产业链、数智化和品牌战略的三位一体。那么,这些策略如何落地为真金白银?
单店月收1500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蜜雪冰城的案例证明这是可能的,这家300平方米的全国总店,靠的不是盲目扩张,而是精准的产品组合和场景创新。
餐饮早已从“吃饱”升级为“吃好、玩好”,蜜雪冰城通过“茶饮+IP+体验”的模式,把门店变成年轻人打卡地,拉动了消费频次和客单价。类似地,波比艾斯把冰淇淋和现烤华夫结合,冬天也不愁生意,红星前进面包牛奶公司也靠牛奶和面包的组合,带动了乳品产业链的创新。
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对消费者场景需求的深度匹配。
王繁星面馆打造高性价比套餐,价格覆盖20-40元区间,既满足休闲用餐,又适合快速就餐,品牌也没有急于加盟扩张,而是专注后端打磨,因为只有体验到位,复购率才能稳得住。反观一些跟风品牌,盲目追求门店数量,却因品质下滑被市场淘汰。
单店高收入的秘诀,归根结底是“稳”字当头,头部品牌用产品矩阵、场景创新和品质坚持,构建了竞争壁垒。
餐饮行业的内卷,与其说是危机,不如说是进化的催化剂,头部品牌通过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供应链与数智化的赋能,以及场景化体验的创新,在红海中开辟了蓝海。
未来,中国餐饮很可能走向双轨制,一边是“小而美”的精品餐厅,专注体验与产品迭代,另一边是大而广的性价比连锁,追求平价中的极致效率。无论是哪种路径,核心都是长期主义,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打造真正值得信赖的品牌,内卷虽猛,但机会永存。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