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的央行数据显示,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M2余额达到326.06万亿。于2024年底313.53万亿元相比又增加了13万亿,那么这么庞大的M2,是否显示中国货币超发了呢?货币效率又怎么样呢?
中国m2规模再创新高
关于中国3月末M2余额达到326.06万亿元人民币的问题,需结合宏观经济背景、货币供应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国际比较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货币是否超发和货币效率两方面展开:
1. M2规模的国际比较
- 绝对规模:中国M2总量全球第一(美国同期M2约21万亿美元,合人民币150万亿),但直接对比需谨慎,因中美金融结构不同:
- 中国以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为主,银行体系扩张直接推高M2;
- 美国以直接融资(股市、债市)为主,M2统计口径更窄。
- M2/GDP比率:中国2024年M2/GDP约260%(GDP约135万亿),显著高于美国(约80%)、欧元区(约110%),说明单位GDP支撑需要更多货币。直观对比发现,货币效率与乘数显示较差。
2024年GDP总量
2. 货币超发的判断依据
- 传统标准:若货币增速长期显著高于GDP+CPI增速,可能超发。例如,2023年一季度中国M2增速12.7%,GDP增速4.5%,CPI仅1.3%,两者之和(5.8%)明显低于M2增速,存在“货币空转”迹象。
- 结构性矛盾:超发货币未充分流入实体经济和消费领域,更多流向:
- 基建与房地产:过去依赖土地抵押和城投平台融资,形成债务积累;
- 金融体系内循环:资金在银行间市场或理财空转,推高杠杆率。
3. 潜在风险
- 债务压力:M2高企对应宏观杠杆率(债务/GDP)超过280%,地方政府和企业偿债压力加大;
专家学者认为地方债风险较大
- 资产价格泡沫:部分资金可能流入楼市或金融市场,加剧金融脆弱性;
- 通胀滞后压力:若货币流通速度(V)回升,可能推升未来通胀(尽管当前CPI低迷)。
1. 货币效率的衡量指标
- 单位M2支撑的GDP:2023年M2对应约126万亿GDP,单位M2产出0.39元GDP,低于十年前(2013年为0.55),效率呈下降趋势。
- 社会融资规模(SS)与GDP:2023年社融存量约350万亿,与GDP比例接近280%,目前的情况也是水涨船高,反映融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2. 效率低下的原因
- 资源错配:大量信贷流向低效国企、城投平台或“借新还旧”,而非科技创新或中小企业;
债务风险累积较大
- 投资回报率下降:边际资本产出率(ICOR)上升,需更多资本投入才能维持同等增长;
- 政策传导阻滞:货币政策宽松时,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
3. 政策应对
- 结构性工具:央行通过再贷款、专项再贴现等定向支持小微、绿色经济;
- 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直接融资(注册制、债券市场),减少对银行信贷的依赖;
- 债务化解:通过地方债置换、房企债务重组等降低存量风险。
1. 是否超发:从M2/GDP和货币增速看,中国存在一定货币超发,但这是高储蓄率、间接融资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需结合金融深化进程辩证看待。
2. 效率提升路径:
- 短期:优化信贷结构,遏制资金空转;
- 长期:推动经济转型(消费驱动、科技创新),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3. 风险提示:若超发货币长期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可能加剧金融系统脆弱性,需警惕债务危机和资产价格波动。建议关注指标:M2与社融增速差、CPI/PPI走势、宏观杠杆率变化、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等变化。
笔者观点:观察认为,我国M2与GDP的比值,显示货币效率较低,特别是与欧美国家和日本相比,M2规模全球第一,但是,相对创造的GDP总量单位效率较差。从货币规模与效率的角度来看,我国M2存在着货币超发的现实与预警,这需要引起投资者高度谨慎,密切观察。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