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在公园的长椅上,一位戴着草帽的中年女子,拿着一瓶刚买的冰水,盯着旁边老邻居的额头汗水发问。语气中带着些许担心,也有些不解:这天这么热,怎么不吹空调也不喝冰的?
空气里带着热浪,蝉声压得人有些烦躁,但这个问题,却让周围的人都沉默下来。
表面看只是一件小事,可懂的人心里很清楚,这里面的学问一点都不小。
心脏对环境温度的反应,比很多人想的要敏感。
气温升高时,外周血管会扩张,皮肤血流量增加,以带走体内热量,这个过程会让心脏的工作量增加。
如果是健康人,这种增加通常没问题,但对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就是额外的负担。
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身体的自我调节已经接近极限,任何突然的温度变化,都可能打破平衡。
很多人只知道天热时要防中暑,却忽视了降温方式可能带来的心血管风险。
错误的降温方式,最常见的是骤冷刺激。
比如刚从烈日下回家,立刻开足空调、对着风口坐,或者拿冰水冲洗全身。
医学研究表明,这种骤冷会让外周血管迅速收缩,血压短时间内升高,心率加快,冠状动脉痉挛的风险随之增加。
中国心脏病学会的统计显示,高温天因骤冷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有近七成发生在回到室内后的30分钟内。
对于已经有心脏基础病的人,这样的刺激甚至可能直接诱发致命事件。
还有一种被忽视的情况是大汗淋漓后立刻冲冷水澡。
高温环境下,大量出汗会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浓缩,心脏供血压力本就增加。
如果这时用冷水直接刺激皮肤,不仅会让血管急剧收缩,还会影响心脏的泵血节律。
日本一项涉及1200例心脏病患者的研究发现,在炎热天气中,运动或劳作后立即冲冷水澡的人群,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比温水洗浴高出3.6倍。
这说明,冷水的冲击不仅是表面的凉快,还可能成为心脏功能的考验。
第三种情况发生在夜间。
很多人觉得夜里气温稍低,就喜欢开空调到很低的温度睡觉,甚至让冷风直接吹在身上。
对心脏患者来说,夜间的低温刺激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度,导致血压波动和心率不稳。
更危险的是,睡眠状态下自我感知能力降低,心脏在受压时发出的信号不容易被察觉,等到被发现时,往往已经发展到严重程度。
美国心脏协会在2020年的一项调查中指出,夏季夜间低温环境中猝死的心脏病患者比例,比在常温下高出了约19%。
人们普遍认为,防暑的核心是降温越快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
对心脏有问题的人来说,身体的热平衡调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给血管、神经和心肌足够的适应时间。
骤然改变环境温度,就像给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突然切换模式,机械尚且容易出故障,更别说人的心脏。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心脏患者在高温下会出现血压降低的情况,因为血管扩张让外周阻力减少。
这时如果突然降温,血压会迅速反弹上升,这种波动对冠状动脉的影响很大。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本身血液的通道,其直径本来就不大,在血压快速变化时容易出现痉挛或血流中断。
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患者在高温天进出空调房时,会突然感到胸闷、胸痛,甚至晕厥。
除了血管因素,心脏的电活动对温度变化也很敏感。
骤冷会让钾、钙离子通道的流动发生变化,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随之改变。
对有心律失常倾向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触发室性早搏、房颤甚至室颤的导火索。
芬兰的临床实验曾模拟高温与骤冷转换,结果显示,心脏病患者在这种条件下,心律不齐发生率增加了近50%。
这并不是心理暗示,而是实实在在的生理反应。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是自主神经功能。
高温时,副交感神经会增强,以促进散热;
骤冷时,交感神经会迅速占据主导,导致心率和血压上升。
这种神经系统的快速切换,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短暂的不适,对心脏功能不足的人来说,则是一次高风险的负荷转换。
如果这种切换反复出现,比如频繁进出空调房,就会增加心肌的疲劳程度。
更深一层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忽视了血液黏稠度的变化。
高温出汗会让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度增加,这种状态下心脏本就要花更多力气推动血液循环。
骤冷刺激让血管收缩,血流速度会进一步降低,血液在冠脉和脑动脉中滞留的时间变长,血栓形成的几率升高。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杂志的一份研究指出,在夏季高温天骤冷环境下,心梗与中风的发病率较平稳温度环境高出15%以上。
很多人觉得这种风险离自己很远,但实际情况是,高温与骤冷的温差只要超过7摄氏度,就可能让有心脏病的人出现不适。
家用空调常常被设定到24摄氏度甚至更低,而室外温度可能在35摄氏度以上,这种温差足够让脆弱的心血管系统吃不消。
有些人会问,那心脏病患者在高温天到底该怎么降温?
医学专家的建议是,让身体逐步适应凉爽环境,比如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阴凉处停留几分钟,冲澡时用温水,睡觉时将空调设在26摄氏度以上并避免冷风直吹。
这些做法的目的,不是让人受罪,而是让心脏和血管有充足时间调整反应,从而减少突发情况的可能。
这里有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如果心脏病患者在高温环境中,通过适当增加水分和电解质的摄入、结合低强度的散热措施,能否降低对骤冷降温的依赖,从而减少心血管风险?
答案是肯定的。
2021年一项在广东进行的社区干预试验发现,高温天坚持小口多次饮水、补充少量含电解质饮品、使用风扇低速通风的人群,在不依赖空调骤冷降温的情况下,心脏不适的发生率下降了约32%。
这说明,适度的水盐平衡和温和的散热手段,不仅能缓解热感,还能让心血管系统保持稳定。
这种方式比单纯依赖空调或冰水更安全,对有心脏基础病的人尤其重要。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吴茂钊,任艳玲.立夏渐热,调好精神养心脏[J].中国食品,2025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