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血案

宁波府定海县衙门的朱漆大门在暮色中缓缓关闭,惊起檐下一群灰鸽,新任知县包拯站在后堂窗前,指尖摩挲着一份泛黄的案卷,烛火将他清癯的面容映在窗纸上,像一幅悬在夜色里的判官图。

"大人,这是三年前那桩花园命案的卷宗。"书吏捧着厚厚一摞文书轻声道,"夏家公子秋后就要问斩了。"

包拯接过卷宗,突然听见窗外传来细碎的铜铃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正跪在县衙石狮旁焚烧纸钱,火星随风飘散,如同暗夜中零落的叹息。

"那夏家老太太每月十五都来烧纸。"书吏顺着他的目光解释,"说是给她那短命的儿子送盘缠。"

包拯眉头微蹙。三日前他初到定海,就在城隍庙前听见两个商贩窃窃私语:"要说夏秀才杀人,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嘘——小心隔墙有耳,那高家如今可是..."

此刻卷宗上的血手印在烛光下格外刺目。包拯忽然合上册子:"明日去夏家旧宅看看。"

---

十六年前的定海县衙后宅,两株西府海棠开得正艳。知县高科与户部侍郎夏正执棋对弈,黑白子在楸木棋盘上敲出清脆声响。

"高兄,若此番拙荆生女,尊夫人生子..."夏正落下一枚黑子,袖口磨得发白的青缎在阳光下泛着柔光。

高科大笑打断:"便结秦晋之好!"他腰间羊脂玉带扣映着满室生辉,随手摘下鎏金茶壶给友人斟茶,"届时可别嫌寒舍简陋。"

次年春,夏家果然诞下男婴取名昌时,高家得女名唤季玉。两家交换信物那日,夏正托媒人送来一对金凤钗,钗头珍珠在阳光下流转着月华般的光泽;高科回赠的羊脂玉簪却透着些许敷衍——其中一支簪尾有道细微的裂痕。

十年后夏正病逝京中,灵柩返乡时,高科望着故友家徒四壁的院落,给的丧仪比约定多了一倍。但当十七岁的夏昌时考中秀才来提亲时,高科摸着新得的和田玉扳指,对夫人冷笑道:"夏家如今连祠堂瓦片都漏雨,也配娶我女儿?"

---

包拯的皂靴踩在夏家荒废的庭院里,惊起一窝野鼠。倒塌的影壁上还残留着"诗礼传家"的朱漆字样,正厅梁柱间结满蛛网。他在偏房发现半截未烧完的纸笺,上面娟秀的字迹写着:"今夜亥时,后园..."

"大人!"差役突然在后院井台边惊呼。包拯快步走去,见青苔斑驳的井栏上刻着几道新鲜的划痕,像是有人近期在此磨过什么利器。

午后县衙偏厅,包拯召来了当年经手案子的仵作。白发老者颤巍巍比划着:"秋香姑娘后脑的伤口古怪,凶器该是带棱角的硬物,可现场找到的却是块圆润的鹅卵石..."

正说着,窗外突然传来清脆的环佩声响。包拯抬眼望去,回廊下有个藕荷色身影一闪而过,腰间金丝禁步在阳光下晃出一道流金。

"是高小姐来给亡母上香。"书吏低声道,"自那事后,她每月都来县狱...送饭。"

包拯指尖一顿。案卷记载,正是这位高小姐指认夏昌时谋财害命,如今却为何...

---

三年前的立夏夜,月光将高府后园的芭蕉叶照得通透。秋香抱着沉甸甸的包袱在荼蘼架下张望,突然听见假山后传来脚步声。

"可是夏公子?"她举起灯笼,看见来人腰间悬着的羊脂玉簪——正是当年信物。待要递上包袱时,却瞥见对方袖口露出半截金丝腕绳。小姐明明说过,夏公子素来只用青布束袖...

"你不是——"秋香的惊呼戛然而止。凶手抓起砚台大小的黄蜡石砸下时,包袱里金钗碰撞出清越的哀鸣。染血的铜钱滚进草丛,惊飞几只萤火虫。

次日黎明,夏昌时踉跄赶到现场,只见秋香倒在血泊中,自己赠予高家的玉簪正插在她发间。他弯腰想取回信物,却被晨起采露的丫鬟撞个正着。

公堂之上,高季玉攥着染血的荷包泣不成声:"这鸳鸯戏水的花样...是我亲手绣给夏郎的..."她没看见屏风后父亲阴沉的脸——那荷包分明是三日前就说丢失的。

---

包拯在茶楼雅座轻叩桌面。说书人正讲到高潮处:"...那包龙图假称要为千金置办嫁妆,引得真凶自投罗网!"

楼下突然骚动起来。几个衙役押着个书生打扮的人走过,那人腰间晃动的金丝禁步在阳光下分外刺眼。包拯眯起眼睛——昨日回廊下闪过的不正是此物?

"李善辅终于落网了!"茶客们议论纷纷,"听说他典当的金钗露出了马脚..."

包拯端起茶盏掩住笑意。三天前他让师爷假扮商人收购古玩,特意在当铺放出风声。那支钗头珍珠缺了半边的金凤钗,果然引来了做贼心虚的人。

公堂上,李善辅的狡辩在季玉的指认下溃不成军。当包拯拿出从井底捞出的、带着暗褐色痕迹的黄蜡石时,这个曾与夏昌时同窗十年的书生终于瘫软在地。

"你可知夏昌时在狱中仍为你辩解?"包拯惊堂木拍下时,瞥见旁听席上高季玉惨白的脸——她正死死盯着李善辅腕间褪色的金丝绳。

---

开春时,包拯在码头送别赴京赶考的夏昌时。青年举人携着新婚妻子郑重长揖,季玉发间的金凤钗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那是包拯命工匠用李善辅典当的钗子重新熔铸的。

"大人明察秋毫。"夏昌时递上一卷手稿,"这是学生在狱中所著《洗冤录》,或可供后世参详。"

包拯翻开扉页,只见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间夹着片干枯的海棠花瓣。他忽然想起昨日整理卷宗时,发现最初那份验尸记录被人撕去了一角——那上面本该记载着秋香指甲缝里的金丝线屑。

江风拂过,包拯望着渐远的帆影轻叹。真相有时就像季玉藏在妆奁底层的那封血书,虽被时光蒙尘,终会在青天白日下重见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血案   金钗   县衙   卷宗   金丝   书吏   玉簪   羊脂   信物   黄蜡   朱漆   后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