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热议,说中国今天的样子,有点像30年前的日本:学历贬值了,年轻人找不到工作,泡沫是不是也快破了?这些话听起来眼熟,因为当年日本崩盘前,确实也是这么个味儿。
但真要细看,问题就大了。日本掉进坑里,是自己政策慢了,结构塌了,年轻人没出路。而现在的中国,动作快、反应准、政策硬,没给问题发酵的机会。
说中国走日本老路,这结论太早、太糙、太没根据。咱得把账摊开看,看看到底谁像谁。
1990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东京证券市场全年下跌39%,蒸发市值高达270万亿日元。这一年被称为“崩盘元年”。泡沫一破,连锁反应就来了。
1992年,日本企业利润下降20%,全年企业破产超过1万家。日本政府反应迟缓,贷款利率没调,财政刺激也慢,整个市场陷入冻结状态。
紧接着,年轻人倒霉了。1995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跌到67.1%,是统计以来第一次跌破70%。
哪怕是名校毕业,也找不到工作。“就业冰河期”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号。从此,日本多了一代“看不到希望的青年”,被称为“迷失的一代”。
今天中国经济面临压力,声音就来了:是不是又走上日本老路?数据摆出来,话说清楚: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1076万人,确实是历史新高。
但背景不同。中国不是泡沫崩了,而是疫情冲击叠加外部打压。失业率结构性上升,但经济基本盘稳,政策回应快,方向明确。
同样是就业压力,中国做法不一样。从2022年下半年起,教育部推动“高校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全国累计访企超150万家,拓展岗位超600万个。
各地陆续发布“见习岗位计划”,比如广东推出“十万岗位见习工程”,山东推动“百校联百企”项目。年轻人暂时缓冲,政府立马给出路。这一步,决定了走不走老路。
孙立坚教授分析得更直接:日本出问题,是因为结构调整不彻底、企业转型无力、消费信心断崖式下滑。
而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出口主导”向“内需带动”升级,政策提早部署,财政、货币、就业三线齐拉,没给危机时间扩散。
关键点在于:中国并没有被金融系统牵着走。日本当年靠银行贷款炒房炒股,最后银行体系自己陷进去了。
中国的金融监管机制,始终把“系统性风险”摆在第一位。到2023年,人民银行多次下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引导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服务重点行业稳住基本盘。
外表相似的困境,底层结构不一样。路径不一样,结局当然不会一样。迷失的一代是日本历史的一章,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教训,但不是命运。
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补习班市场就超过1.2万亿日元,“金蛋大学生”成了社会金字招牌。谁上了名校,就等于端上铁饭碗。
可好景没几年,泡沫破裂一来,学历光环就断电了。1992年,日本高学历人群就业率首次下降,求职难从“中专”蔓延到“硕博”。到2000年,博士毕业生成了“最高级别的失业者”。
2022年,中国应届硕士offer获取率44.4%,博士为44.2%,还低于本科的45.4%。有声音又开始说:“学历贬值来了。”
问题不是学历失效,是岗位分布在变,结构不匹配,就业焦虑就出来了。
焦虑的成因,得放进政策框架里看。中国没等问题扩大,就启动“精细化供需对接”。
全国开展“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累计发布岗位超80万个,举办线上线下招聘1.5万场。
多地启动“就业直通车”,设立“毕业生专岗”——深圳、成都、青岛等城市都在试点分领域供岗。
对比日本当年的做法,日本选择“压缩公共岗位”,公务员考试人数持续缩水。2022年日本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比2012年减少7000人,下降近三成。
一边是学历贬值,一边是岗位压缩,年轻人直接没得选。
中国的策略则是“扩容+兜底”。扩容,是引导科研、制造、新基建等吸纳高学历青年。兜底,是推动灵活就业。
2023年起,灵活就业平台可为大学生办理就业登记、自主创业可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贷款贴息、税收减免。这些机制,把“学历价值”从入职门槛变成能力分流的入口。
学历值不值钱,不看它多高,而看能不能“对接上”。产业转型要高技术,服务升级要新人才,教育体系怎么调,政策供给怎么配,是能不能稳住局面的关键。
学历不贬,是岗位在变。学历有用,是机制跟上。日本卡在结构死角没调整,中国则在“调结构”中拆解风险点。就业结构没塌,人才出口不堵,就不会陷入“全面崩盘”。
1997到2003年,日本15到24岁的啃老族人数,从8万暴涨到40万,增长了5倍。这不是懒,是没路走。
工作找不到,房租付不起,婚也结不了。无论学历多高,一旦落地无门,就被社会推成了“失格世代”。
他们不是不努力,而是结构太僵,渠道太少。《工作漂流》一书记录了日本“就业冰河期”的众生相:35岁做小时工、硕士卖便当、父母退休都不敢告诉孩子怕加重压力。
今天的中国,压力也有,但渠道更多。青年就业模式早就不止“上班—结婚—买房”一条路。
有考公、考研、深造,有灵活就业、线上平台、自主创业,有乡村振兴、基层见习、服务岗位。路径多了,缓冲期也就有了。
现实压力下,政策也在精准加码。比如——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每周一次岗位推荐服务,重点群体可享一次性求职补贴;对灵活就业者按季度发放社保补贴,鼓励服务平台建档立卡、登记上岗。
不是管头不管尾,而是帮你先迈出第一步。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多线程”发展——开视频号、做自由写手、投身公益、参加城市更新计划。这不是“低质就业”,是“多样就业”。只要平台稳定、保障跟上,路径就能拓宽。
中国青年有迷茫,但没有迷失。他们在求职,也在自我探索。结构在调,制度在托,方向没丢,信心就在。
千万毕业生如何走稳就业路.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5-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2022-05-13.
孙立坚:以史为鉴,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真相与启示(上).复旦发展研究院.2024-02-17.
《工作漂流》:日本“冰河期”职场的人间观察.彭湃新闻.2019-08-01.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维科网.2025-05-29.
【环时深度】日本“一亿中产”萎缩的背后.环球网.2023-08-14.
摸着日本过河,从日本泡沫破裂失落的一代,解读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博客园.
日本泡沫经济后的青年人状况,对我们有何启发.虎嗅APP.2024-12-14.
更新时间:2025-07-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