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的枪弹在国际贸易领域掀起尘土,而印度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这场纷争在印度总理莫迪政府眼中被视作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仿佛一只长年困兽终于找到逃出生天的缝隙。
印度工商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孟买“崛起的婆罗多”峰会上满怀信心地表示,全球贸易的重新洗牌也许正是印度飞速发展的契机。
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事情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诚然,印度拥有大量年轻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是,制造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复杂的法律环境等问题依然如同横亘在前的高墙。
尽管戈亚尔宣称,希望借助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东风,让“印度制造”成为世界工厂,但这并非仅凭口号和希望就能实现的目标。
让我们来看看数据:过去十年,印度的制造业工人数量增长了800万,但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却从16.1%下降到14.7%。
与此相对的是,越南制造业的比例从16%跃至25%,外资的有效流入功不可没,这也让越南的工业背景越来越稳固。
印度的资本则更多地流向风险较低的服务业,制造业一直在资本支持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如此一来,即便部分城市如钦奈或普那形成了局部的制造业中心,印度整体的工业化进程仍显得力不从心。
戈亚尔的雄心虽高,但其言辞却未必能在实践中站稳脚跟。在政治上,他频繁强调印度在国际贸易中更加独立甚至极具竞争力,声称“印度产品远优于中国”。
然而,在多个重要项目中,他始终需要仰仗中国的技术支持,这无疑为他的这些发言打上了问号。
例如,他在铁路部门任期内的豪言壮语——现代化铁路建设,最终却只能尴尬地接受事故频发的现实。
印度要跨过这道门槛,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不仅涉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调整,还需要解决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障碍。
土地征用困难、技能不足和繁琐的劳动法都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如同铁锁一般捆住了印度腾飞的翅膀。仅靠口号和乐观情绪,几乎不可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取得根本改变。
中美贸易战确实引发了全球经济的巨浪,印度也有机会顺势而起;但如果不正视自身的短板,只是抱着侥幸心理去期待奇迹发生,恐怕难以把握这稍纵即逝的历史性机会。
一旦决策失误,再次错过就是竹篮打水,徒留一地遗憾和感慨。
印度面临的是一场耐力与智慧的持久战,而不仅仅是一时的 和野心。最终,这也许将决定印度能否真正走上全球经济舞台的中心。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