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7500亿,每天光利息就飙到1.5亿!
曾经作为中国第二大民企,海航与华为比肩风光无限,到处大肆扩张并购,然而现在却只能靠“卖家产”还债,就连创始人陈锋也锒铛入狱。
那么,陈锋到底在这20年里,都做了些什么?如今的海航又变得如何?
1993年,海航集团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创始人陈峰怀揣着银行的1000万元投资,在海南开启了海航的创业之旅。
这点启动资金对于航空业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连一架飞机的翅膀都难以购置。
当时的海航,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航空公司,资金匮乏、资源有限,在竞争激烈的航空市场中艰难求生。
海航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飞机购置的难题,他们与金融机构合作,以未来的运营收益为担保,租入飞机投入运营。
同时海航积极与银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获取大量贷款,为海航的扩张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这种“借鸡生蛋”的策略在当时可谓大胆创新,为海航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1995年,海航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契机,成功引入了索罗斯旗下量子基金的2500万美元投资。
这笔资金的注入,不仅为海航解决了资金短缺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它为海航带来了国际化的视野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让海航如虎添翼。
海航由此成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的航空公司,此后海航又先后在A股和B股上市,通过资本市场募集了大量资金,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进入21世纪,海航抓住国家民航总局实施全行业战略重组的机遇,积极参与并购重组,先后控股新华航空、长安航空、山西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跻身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
同时,海航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在航空运输主业的基础上,逐步向机场服务、旅游服务、酒店餐饮、商品贸易及物流、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延伸,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2003年,海航收购西安民生集团,依托优势航线资源整合优势商品,迈出了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2004年,海航开通了第一条洲际航线,正式开启了国际化征程,此后海航在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不断加快。
先后收购了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如澳大利亚ALLCO航空租赁业务、土耳其ACT货运航空公司、新加坡GESEACO、法国蓝鹰航空、西班牙NH酒店集团等。
2015-2016年间,海航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总资产从4687亿元飙升至10155亿元,境外收购花费450亿美元,成功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且排名逐年大幅跃升。
2017年,海航以530.353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位列世界500强第170位,旗下拥有3800架飞机,运营管理及合作机场13家,拥有客房118万间,年旅客运输量近1亿人次,业务覆盖六大洲,成为了一家名副其实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
但殊不知海航在看似辉煌的扩张背后,实则早已埋下了重重隐患,高杠杆的收购模式,就像在沙滩上建高楼,根基不稳却一味追求高度。
在2013-2017年间,海航平均每年收购35家公司,如此疯狂的扩张速度,使得管理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不同行业有着各自独特的运营模式和管理要求,海航在快速进入众多领域后,管理层根本无法深入了解每个业务板块,更难以做到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这就好比一个人同时驾驭多匹脱缰的野马,最终只能是力不从心,顾此失彼。
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如同狂风暴雨,不断冲击着海航这只摇摇欲坠的大船,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航空业遭受重创。
人们出行意愿大幅下降,航班客座率急剧下滑,海航的收入锐减,据统计非典期间,海航亏损高达13亿元,这对海航的资金链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
尽管海南省政府及时注资15亿元,帮助海航暂时度过了难关,但也暴露出海航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抗风险能力的严重不足。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给海航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经济衰退导致全球航空市场需求大幅萎缩,海航的国际航线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金融危机使得融资环境恶化,海航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剧。
而油价的大幅波动,也让海航的运营成本变得极不稳定,当油价上涨时,燃油成本大幅增加,压缩了海航的利润空间;
当油价下跌时,虽然燃油成本有所降低,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海航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2017年,海航的负债率已经高达72%,濒临债务危机的临界点,然而此时的管理层似乎并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沉浸在扩张的狂热中,继续大举借债进行投资和收购。
这种不顾风险的盲目扩张,使得海航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资金链越来越紧张,就像一根紧绷的琴弦,随时都有断裂的危险。
而高管们为了掩盖公司的负债问题,想出了各种荒唐的手段,花2.3亿购买毕加索的画作,试图用“艺术抵债”来粉饰财报,这种行为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而创始人陈锋的儿子陈晓峰,更是挪用了87亿公款,其中1.2亿用于购买洛杉矶豪宅,其余的则挥霍在豪车和私人飞机上,生活奢靡至极。
上梁不正下梁歪,在高层的不良示范下,底下的员工也纷纷效仿,以西部航空为例,一位航线管理员利用手中的权力,短短一年时间就吃回扣700万元。
福州航空公司市场部总经理汤林,为了让和自己有利益输送关系的票务拿到团队票,故意赶走长期合作的老客户,并要求老客户加价从他指定的票务处拿票。
而创始人陈锋与王建之间的权力争斗,让公司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系,在权力争斗的过程中,公司的战略方向变得模糊不清,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配置,许多业务陷入了停滞状态。
而王建去世后,陈锋独掌大权,更是让海航的管理陷入了混乱的深渊,他让毫无经营管理经验的儿子陈晓峰空降成为公司的CEO,这一决策引发了公司内部的极大不满。
陈晓峰在担任CEO期间,由于缺乏经验,做出了一系列错误的决策,这些决策失误,最终将海航推向了破产的边缘。
2020年,新冠疫情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海航集团也未能幸免。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海航控股的营业收入为349.12亿元,同比下降50.76%,净利润为-97.89亿元,同比下降257.35%。
2021年,海航控股的营业收入为176.04亿元,同比下降49.58%,净利润为-640.03亿元,同比下降553.66%。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海航集团不得不疯狂变卖资产,这些变卖资产的举措也未能挽回海航的颓势,无法填补其巨大的债务窟窿。
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对海航收紧了信贷,并开始催债,使得海航的融资渠道被彻底切断。
在资金链断裂和债务压力的双重打击下,海航集团的经营状况急剧恶化,陷入了绝境。
2021年2月29日,海航集团正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9月,海航集团的创始人陈峰,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在这场重组的大戏中,方大集团以410亿的巨资接盘海航,成为了海航的新主人。
方大集团本以为自己接手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商业帝国,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债务黑洞。
海航集团留下的债务窟窿高达数千亿,负债率超过100%,这意味着海航的债务已经超过了其全部资产的价值。
如此巨额的债务,让方大集团瞬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仿佛背上了一座沉重的大山。
为了减轻债务压力,方大集团绞尽脑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将3000亿债务转成银行股份,通过债转股的方式,降低海航的债务规模,同时引入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为海航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裁员、降薪成为了常态,许多员工失去了工作,或者面临着收入大幅减少的困境。
除了裁员和降薪,海航还将大飞机换成了小飞机,虽然小飞机的租赁、维护和燃油成本相对较低。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小飞机的载客量较少,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海航的航班客座率下降,收入进一步减少。
而且,小飞机的航程较短,无法满足一些长途航线的需求,使得海航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界面新闻2023-11-21——原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被罚600万元,两年前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尽管海航已竭力采取多项补救措施,但仍旧未能遏制住亏损的颓势。据统计数据显示,海航旗下的航空公司每小时竟亏损高达60万元,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但经过方大集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海航的经营状况逐渐改善,业绩逐步提升。
2023年,海航实现了近五年首次经营性盈利,2024年,海航航空集团生产经营水平再上新台阶,各项指标正在稳健提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资料:
网易新闻:《中国第二大民企“倒了”!欠下7500亿巨债,创始人被抓股权清零》
第一财经:《陈峰:海航的资本之路》
路透社:《海航收购希尔顿酒店25%股权》
新浪财经:《海航重整落地!方大410亿拿走最核心资产》
网易新闻《欠7500亿巨债后,中国第二大民企被迫“卖身”改名》
界面新闻:《海航集团又有高管被带走,公司法定代表人已变更》
证券日报:陈峰玩转资本20年海航资产增加3万倍
中国经济网:陈峰举债玩资本成瘾?4年310亿收购催肥渤海租赁
界面新闻:原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被罚600万元,两年前已被采取强制措施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