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重器秀肌肉,水下科技炫绝活!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昨开幕

百米深海,水下机器人正为导管架“体检”;碧波之中,白色的风电被“栽种成林”。10月28日,2025海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汇聚超300家行业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举办多场高端峰会论坛,首次实行市场化办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多款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引人驻足。深圳晚报记者 陈玉 摄

深海领域“国之重器”亮相

展会上,深海油气开发领域的三大“国之重器”全员到场,中集集团带来的“集光卓擎一号”“量海101”“探海9”系列前沿装备更从海上光伏、风电运维、海洋勘察等维度,展现出中国海洋工程的创新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展会上不仅有已经投产的各种硬核科技,更有科技背后的“深海故事”。

在距离深圳东南240多公里的珠江口盆地,我国海上油气田规模最大的水下生产系统正在作业。流花油田群,是我国勘探开发的第一个深水油田群,近30年来,多个世界首创的深水油田开发模式在流花油田得以采用,推动原油总产量突破3800万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安装资深专务王德洋正是投身流花油田群开发建设的工程师之一。

海博会现场,王德洋不间断地向展会访客介绍“海葵一号”的设计细节,同时介绍着流花油田群的“前世今生”。从早期的国际合作到2012年我国自主建成投产首个深水油田流花4-1油田,再到2020年来先后建成投产流花16-2油田群项目、流花11-1/4-1二次开发项目,中国海油已全面掌握了深水油田勘探、开发、工程和生产技术体系。

此外,记者在展会上获悉,重达350吨的天然气处理模块在“海洋石油119”储油轮上已经完成安装,该套装置将利用周边小型气田的天然气,进一步提高深水油气资源利用率,这也是流花油田从以油为主向油气并举模式拓展的最新成果。

深海黑科技成明星

除了大型模型,各类小型深海装备同样吸睛。能在深海精准作业的水下机器人、可监测海洋环境的智能浮标、耐高压的深海传感器……这些“藏”在深海里的黑科技,被一一搬到展台,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其结构设计,部分设备还能通过互动屏幕查看工作原理。

在7号馆鳍源科技展区,一个不到30公斤的水下机器人成为焦点。在一个大型水缸里,无论记者如何用力拽拉,它在水中始终保持纹丝不动。

“全方位抗流能力,多大劲都拽不动,”鳍源科技市场负责人冯健凡向记者介绍,这款海工级高负载强抗流水下机器人采用国内最新技术,重新定义了水下声呐形态,配合AI智能算法,具备全自动抗流与防撞功能,最大前向抗流能达每秒2米。

一名加拿大的科技自媒体博主对这款水下机器人产生浓厚兴趣,详细咨询了技术参数和应用场景,并在现场与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另一展台,深圳潜行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一款轻工业级水下机器人同样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公司负责人周长锋介绍,这款机器人仅5.7公斤,最深可潜至150米。“这款产品可支持交流电和电池混合供电,实现无限续航,”周长锋表示,该设备能满足多种水下作业需求。

“以前只在新闻里听说过这些深海装备,今天能亲眼看到,还能了解到它们的工作细节,太震撼了!”市民张先生正用手机拍摄水下机器人,“这比看视频生动多了,能直观感受到海洋科技的魅力。”

海洋运动科技“玩”出花

展会上,海洋运动科技多元绽放。红色的Aegea电动摩托艇一亮相就赚足眼球。它身长3.17米,靠着三元锂电“心脏”和60千瓦电机迸发强悍动力。这款电动摩托艇可凭借80千米/小时的极速能让玩家体验贴水飞行,而三元锂电和1小时快充技术,又能让大家“浪”上35公里,海洋运动装备正以“潮玩”姿态闯入大众视野。

作为海洋科技界的“幕后大佬”,海斯比用高性能船艇技术和绿色智能布局,为海洋运动科技筑牢了根基。这家扎根深圳南山的“双冠企业”,以“海纳万象”的姿态,为海洋运动科技的多元创新铺就了跑道。在展会上,海洋运动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变成了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潮玩说明书”,未来的海上生活,不会只有一种模样,而是更多元,更有趣。

深圳晚报记者 郑淑仪 魏羽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科技   绝活   水下   深海   博览会   肌肉   中国海洋   经济   油田   海洋   机器人   深水   深圳   作业   记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