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早就没了当年的“新鲜感”,多数产品要么在参数上小修小补,要么把“能飞”当终极目标,却忘了用户要的是“飞得稳、飞得安全、飞得省心”。就在行业陷入这种“惯性停滞”时,追觅带着它的无人机来了,一出手就喊出“重写天空规则”,这份底气不是凭空来的,是十年技术传承攒下的硬实力,每一步都踩在“懂飞行、有技术、能落地”的点上。
追觅的“飞行底子”,得从创始人俞浩在清华搭建的“天空工厂”说起。那时的他,就已是国内最早把四旋翼无人机做成熟的开发者,更凭着对飞行控制的极致理解,成了全球三旋翼无人机的发明者。这支从航空航天领域走出来的团队,对空气动力学、飞行系统的认知,早不是“半路跨界”能比的——别人做无人机是“学习飞行”,追觅是“重拾本行”。这份刻在团队基因里的飞行器属性,让它的无人机从设计之初,就避开了很多品牌会踩的“基础坑”,比如飞行稳定性、复杂环境适应性,这些对追觅来说,是“从根上就懂”的事。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追觅的“技术复用”智慧,这路数和行业顶尖逻辑异曲同工。谁能想到,扫地机上验证过的技术,会成为无人机的“核心优势”?比如那台拿下全球第一的高速数字马达,早年在扫地机上,它就以“高转速、低噪音、强动力”征服了千万用户;现在用到无人机上,直接成了“稳飞的关键”,强风天悬停时,机身稳得像钉在半空,快速转向也没有拖沓的晃动感,这份“稳”是经过地面千万次考验的。还有扫地机靠双目视觉实现的“灵巧避障”,从绕开桌腿、识别地毯,升级到无人机避开电线、树枝、突发移动物体,算法的成熟度让飞行安全多了层“保险”,用户不用再盯着屏幕紧张操作。
有技术还不够,很多品牌的“黑科技”只停在实验室,追觅却能让好技术“走进用户手里”,靠的就是强大的供应链和产研销能力。它有自己的智能制造基地,从马达核心部件生产到无人机整机组装,每一道工序都能自主把控;再加上全球供应链的深度整合,研发出的技术能快速转化为量产产品——不用等“期货”,不用怕“品控差”,从技术突破到用户开机飞行,这条链路短、效率高。比如那台全球第一的马达,追觅能实现稳定量产,保证每台无人机都有同样的强动力,这就是供应链硬实力的体现。
追觅入局无人机,从来不是“跟风造产品”,而是“以技术传承破局”。从清华“天空工厂”的飞行基因,到扫地机技术的迭代复用,再到供应链支撑的落地能力,这三者拧成的一股劲,正戳中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痛点”。它要改写的,不只是“谁做无人机”的格局,更是“好无人机该是什么样”的标准,当飞行基因、成熟技术、落地能力聚在一起,消费级无人机的天空,注定要迎来新规则。
更新时间:2025-08-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