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何还能活29年?刘禅杀这几个人杀对了

1 亡国之君的抉择与“乐不思蜀”的误解

公元262年,蜀汉的成都已是一座孤城。

魏国权臣司马昭挥师南下,铁骑压境,蜀汉的山河在战火中摇摇欲坠。皇宫内,皇帝刘禅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沉静,眼神却透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

群臣在殿下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投奔东吴,借其之力苟延残喘;有人慷慨激昂,誓言拼死一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也有人低声叹息,劝说投降以保全性命与百姓安宁。

刘禅静静听着,手中紧握的玉佩已被掌心的汗水浸湿。他知道,蜀汉的国力早已耗尽,军队士气低迷,粮草匮乏,无论选择哪条路,结局似乎都已注定。

最终,刘禅抬起头,声音低沉却坚定:“朕意已决,降魏。”

此言一出,殿内一片死寂。一些老臣垂首不语,泪光闪烁;一些年轻将领攥紧拳头,眼中满是屈辱与不甘。刘禅却未再多言,只是下令百官收拾行装,命太子刘璿随行,又亲手撰写降表,字里行间尽是卑微与顺从。

几天后,他率领一众蜀汉重臣,踏上了前往洛阳的漫漫长路。沿途,秋风萧瑟,百姓夹道相送,有人痛哭失声,有人默默低头。刘禅坐在马车中,透过车帘看着这一切,心中五味杂陈,却始终未发一语。

抵达洛阳,司马昭并未痛下杀手,反而以“怀柔”之策接纳了这群降臣。

他封刘禅为“安乐公”,赐下华丽宅邸与丰厚赏赐,其子孙及五十余位蜀汉旧臣亦被封为侯爵,表面上礼遇有加,实则将他们置于监视之下。

刘禅对此心知肚明,却只是低头谢恩,脸上看不出半点波澜。司马昭眯眼打量着他,心中暗自揣测:这刘禅,究竟是真心臣服,还是别有心机?

不久后,司马昭在洛阳设下盛宴,邀请刘禅及其旧臣赴会。宴会厅内,烛火摇曳,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席间,司马昭命人安排了一群歌女,身着蜀地服饰,翩翩起舞,唱着熟悉的乡音小调。

那旋律如泣如诉,仿佛将蜀汉的山水田园、成都的市井喧嚣都带到了眼前。蜀汉旧臣中,有人低头掩面,泪水滴落在酒杯中;有人紧咬牙关,双手微微颤抖,强忍着不让情绪外露。谯周坐在刘禅身旁,忍不住哽咽道:“陛下,臣等……臣等愧对蜀土啊!”

刘禅闻言,侧头看了他一眼,目光却依旧平静无波。

司马昭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嘴角浮现一抹冷笑。他举杯遥敬刘禅,语气中带着几分戏谑:“安乐公,今日歌舞可合心意?”

刘禅闻言,缓缓起身,脸上堆起笑容,恭敬回道:“承蒙昭公厚待,此间歌舞甚美,臣心甚慰。”言罢,他还主动端起酒杯,向司马昭敬了一杯,神态自然得仿佛真已将过往抛诸脑后。

周围的蜀汉旧臣见状,纷纷低头,心中百感交集,有失望,有痛心,更有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宴会渐入尾声,司马昭又命人换上一曲更为哀婉的蜀地民谣,歌女的嗓音低回婉转,似在诉说故国的沦丧。旧臣们的神色愈发沉重,有人甚至忍不住低声啜泣。

司马昭转头看向刘禅,眼中闪过一丝试探,直言问道:“安乐公,如此歌舞,可曾勾起对蜀地的思念?”

这一问,宴厅内的空气仿佛凝固,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刘禅身上。

刘禅放下酒杯,抬头对上司马昭的视线,嘴角微微上扬,语气淡然却字字清晰:“此间乐,不思蜀。”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蜀汉旧臣的眼神中满是不可置信,仿佛听到了最刺耳的背叛之语。司马昭先是一怔,随即大笑出声,连连点头:“好一句‘不思蜀’!安乐公果真心胸开阔!”

他转头对心腹贾充低语道:“此人无心无肝至此,纵有诸葛亮在世,亦难救蜀汉,更何况区区姜维?”

贾充会意,眼中尽是轻蔑。

宴会散去,刘禅在侍从的搀扶下回到宅邸。夜色深沉,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望着天边的残月,脸上再无宴席上的笑意。那句“乐不思蜀”虽保全了性命,却也将他彻底钉在了屈辱的柱上。

从此,世人提起刘禅,便是“扶不起的阿斗”,昏庸无能的骂名如影随形。然而,那一刻的他,究竟是真心麻木,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许只有他自己心中清楚。

这一夜,洛阳的秋风格外刺骨,吹过刘禅的衣袍,也吹过他心底那片无人知晓的荒凉之地。他以一言换得余生安稳,却也付出了千古骂名。

2 早年经历与韬光养晦的智慧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战火正酣,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气势如虹。刘备兵败长坂坡,身边仅剩数十骑,妻儿皆陷于乱军之中,形势危急至极。襁褓中的刘禅尚不知世事,只能在母亲甘夫人的怀中啼哭。

甘夫人虽为刘备之妾,却因正妻早逝,代为主持家事,此刻她紧紧抱着幼子,仓皇逃命,周围尽是喊杀声与马蹄声,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对母子。幸得赵云单骑闯入重围,拼尽全力将甘夫人与刘禅救出,长枪染血,护着他们冲出曹军围困。

那一幕,赵云怀抱幼主的景象,成了刘禅人生中最惊心动魄的开端,也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乱世的伏笔。

刘禅并非嫡子,但刘备对其寄予厚望,将他视为继承人悉心培养。幼年时,刘备常将他带在身旁,亲自教导兵法与治国之道。

白帝城托孤前夕,刘备卧病在床,握着刘禅的手,声音微弱却郑重:“吾儿,汉室复兴之重任,系于汝身。汝当勤学《汉书》《礼记》,明辨是非,切勿以恶小而为之。"

刘备还特意为他列下书单,叮嘱其不可懈怠。刘禅虽年幼,却已显露出几分沉稳,默默点头,将父亲的教诲铭记于心。即便战乱频仍,颠沛流离,他从未荒废学业,研读史书典籍,颇有见地。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驾崩,刘禅年仅十七岁便登基为帝,肩负起蜀汉江山的担子。面对内忧外患,他却未急于彰显权威,而是选择了低调行事。

彼时,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命,辅佐幼主,权柄在握。刘禅深知,诸葛亮的才干与威望是蜀汉的中流砥柱,若自己贸然插手政务,反可能引发君臣不和,甚至动摇国本。

于是,他对外宣称:“军国大事,皆归丞相决断,朕只司礼仪祭天。”

此言一出,朝野哗然,有人暗中讥讽其软弱无能,甘为傀儡。然而,刘禅并非真的不问政事,而是以一种“君道无为”的姿态,给予诸葛亮充分的施展空间,确保蜀汉在乱世中维系稳定。

诸葛亮对刘禅亦颇为赏识,曾在私下评价道:“陛下天资聪慧,爱戴下士,实为可造之才。”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刘禅虽不直接干预军务,却常与其密谈国事细节,对北伐战略与内政安排多有参与。他曾亲自批阅奏章,提出修葺汉中粮道、加固成都城防的建议,诸葛亮听后频频点头,赞其思虑周全。

但在公开场合,刘禅始终保持低调,从不显露自己的锋芒,以免削弱诸葛亮的权威。这种隐忍与信任,成了君臣之间的默契,也为蜀汉赢得了一段相对平稳的岁月。

在位四十余年,刘禅的执政时间远超其父刘备。然而,外界对他的评价却始终停留在“碌碌无为”之上。有人嘲笑他是“躲在诸葛亮羽翼下的雏鸟”,甚至传言他懒惰成性,不堪大任。

刘禅对此从不辩解,只是默默承受着流言蜚语。他深知,在乱世之中,君主的锋芒若过于显露,反易招致猜忌与内乱。与其争一时之名,不如退而求稳,保全蜀汉的根基。

他的隐忍并非懦弱,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治智慧。

那些年,蜀汉虽未能完成北伐大业,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内政井然,民生稍安。刘禅虽不居功,却也明白,这份稳定离不开自己的退让与支持。

他常于深夜独坐宫中,翻阅父亲留下的书卷,凝望窗外月色,心中既有对汉室复兴的渴望,也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他知道,自己并非天生的雄主,但至少可以做一个不拖后腿的君王。

长坂坡的硝烟早已散去,白帝城的遗言却始终萦绕耳畔。刘禅在位的前半生,选择了一条隐忍低调之路。他以沉默换取了蜀汉的短暂安稳,也为日后亲政时的果断奠定了基础。

那些嘲笑他无能的声音,或许从未真正看透,这位年轻帝王心底的坚韧与筹谋。

3 亲政后的杀伐果断与亡国责任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噩耗传至成都,蜀汉朝野震动。刘禅闻讯后,久久无言,独自在宫中焚香祭奠,眼中满是复杂神色。

诸葛亮的离去,不仅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位顶梁柱,也让刘禅必须直面朝堂的暗流涌动与外敌的步步紧逼。他下令全城宵禁,严防动乱,又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以安抚人心。

然而,谣言仍如野火般蔓延,有人暗中散布流言,称诸葛亮生前把持朝政,刘禅早已不满,甚至有人借机试探这位年轻帝王的底线。

果不其然,大臣李邈率先跳了出来。他曾与刘备有隙,险些被杀,幸得诸葛亮求情才保住性命,此刻却恩将仇报,上书大放厥词,称诸葛亮“专权跋扈,有不臣之心”,还提议举国欢庆其死,以“拨乱反正”。

刘禅看完奏折,脸色铁青,眼中燃起罕见的怒火。他深知,此言若不严惩,恐成内斗导火索,动摇蜀汉根基。于是,他当即下令将李邈杖杀于市,以儆效尤。此举雷霆万钧,震慑朝野,平日里看似温和的刘禅,竟展现出如此杀伐果断的一面。朝臣们噤若寒蝉,再无人敢公然诋毁诸葛亮。

与此同时,北伐归来的杨仪与魏延因私怨争斗不休。杨仪手握兵权,擅自杀了魏延,并灭其三族,回到成都后自恃功高,欲接替诸葛亮之位。刘禅却只任命他为无实权的军师,将兵权交予蒋琬。

杨仪心生不满,私下咒骂刘禅无能,甚至口出不逊。刘禅先是多次警告,试图令其收敛,但杨仪不知悔改,态度愈发嚣张。忍无可忍之下,刘禅将其贬为平民,流放至汉嘉郡。

杨仪仍不老实,怨言不断,刘禅遂下令逮捕,杨仪自知难逃一死,最终自尽。然而,刘禅并未迁怒其家人,反而善待杨仪妻女,准其返回蜀郡生活,彰显出一份宽厚仁心。

诸葛亮去世后,朝堂权力真空引发诸多隐患。刘禅深思熟虑,决定废除“丞相”一职,既是对诸葛亮的尊重,也避免后人借此位威胁皇权。

从此,“丞相”成为诸葛亮的专属称谓,旁人再无机会染指。蒋琬虽被任命为大司马,总领国事,但实权受大将军费祎牵制,刘禅以此平衡相权与皇权,确保大权不旁落。

他还亲授蒋琬、费祎、姜维等要职,牢牢掌控用人之权。至于为诸葛亮立庙一事,他却拖延了三十年,直至亡国前夕才在陕西勉县立祠,意在避免臣子声望过盛,稳固自身权威。

刘禅的政治手腕不仅体现在杀伐与制衡上,更显于他对朝臣与降将的笼络。魏将夏侯霸因家族被司马氏清洗,走投无路投奔蜀汉,内心却对蜀汉充满芥蒂,因其父夏侯渊正是死于蜀军之手。

刘禅得知后,亲自接见,坦言战争伤亡难免,言语间满是诚恳。他还特意带来自己的子嗣,对夏侯霸道:“此子乃夏侯氏外甥,张飞之妻正是你的从妹,夏侯渊战死后,亦是张飞收敛其遗骨下葬。”

一番话以亲情化解仇恨,夏侯霸闻言潸然泪下,多年心结就此放下,从此忠心效力蜀汉。刘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以真诚待人,化敌为友。

为巩固内部团结,刘禅还通过世家联姻维系朝堂稳定。他的皇后为张飞长女,殁后又继娶其妹为后;三位公主分别嫁予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关羽之孙关统、费祎之子费恭;太子刘璿之妃亦为费祎长女。

这些联姻看似平常,实则稳固了功臣集团与皇室的纽带。相比魏国与吴国的派系倾轧,蜀汉内部在刘禅的主持下,始终保持着相对和睦。

刘禅在位期间,史载其无残暴苛虐之举,亦无大兴土木之奢。他以仁厚治国,颇得蜀人怀念。然而,公元262年,魏军压境,蜀汉终难支撑。刘禅面临抉择时,深知拼死一战只会徒增生灵涂炭,遂选择投降,以一姓之尊严换取百姓平安。

史书有言:“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

蜀人对刘禅多有感激,蜀吏李密甚至将其比作齐桓公,蜀地至今保留“学射山”“安乐桥”等与刘禅相关的地名,足见其在民间的声望。

刘禅的一生,少年即位韬光养晦,青年亲政稳定朝局,晚年以投降自保全身。他并非演义中那般昏庸无能,而是乱世中艰难求存的帝王。然而,历史评价往往成王败寇,“乐不思蜀”一言与后世渲染,将其塑造成“扶不起的阿斗”。蜀人对他的怀念,与千古骂名形成鲜明对比,或许只有那片蜀土的山川,才能真正铭记这位亡国之君的担当与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蜀汉   长坂坡   白帝城   安乐   司马   洛阳   亡国   成都   无能   夏侯   对了   历史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