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一位从事儿童心理咨询的医生朋友,发了条朋友圈。
内容很简短: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看到的第一眼,我就赶忙联系了她。
她给我分享了最近接诊的一个案例。
同时,也是一个在暑期里,可能天天都在上演的家庭亲子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小姑娘,今年上五年级,再开学就要面临小升初的考验了。
孩子妈妈是个自由工作者,平常有工作安排就会出门,若是没有就在家休息。
也正因如此,这个暑假,母女俩几乎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也许是考虑到升学压力的问题,女孩妈妈在家里,时不时的就会提醒、督促女儿去学习、写作业。
若是看到女儿抱着手机玩,就会立刻上纲上线。
像多数家长一样,给孩子摆事实、讲道理,担忧前途和未来。
刚开始,小姑娘还会认真听取妈妈的劝说和意见。
可渐渐地,随着妈妈喋喋不休的次数增多,她一边抵触,一边试图用完成每天的作业,让妈妈减少唠叨。
但遗憾的是,妈妈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
尽管后来每次沟通时,女孩都会告知已经完成了今日的学习计划。
可她妈妈,却仍会从生活中的任意一桩事情里,找到契机,开始怨责女儿不听话、不懂事、没心没肺。
直到有一天,小姑娘长时间在高压之下拉紧的那根弦,彻底崩断。
她撕毁了所有的作业本,开始出现厌食、失眠的问题。
甚至到后来,只要妈妈一开口,小女孩就会脸色煞白,下意识的全身发抖。
说实话,像此类事情,虽然常常发生,但每次出现,仍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窒息感。
也正因如此,我才迫切的想写下这篇文章。
与此同时,也想提醒我们很多家长,也许,我们在教育路上,陷入到了两种误区之中。
去年刷屏的“陪读妈妈住大学宿舍”的新闻,至今仍让不少人唏嘘。
一位妈妈为了“监督”考研的女儿,在学校附近租了十年合租房。
女儿读博后,她甚至搬进了女儿的实验室,理由是“她总熬夜,我不放心”。
最终女孩在论文致谢写道:
我读的不是博士,而是妈妈的焦虑。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揭示:
一个人内在动机的核心,是对自主性的需求。
当家长总是用“我为你好”绑架孩子的选择,替他报兴趣班、改志愿、规划人生路线,看似是托举,实则是剥夺他为自己负责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经典实验:
让一群孩子玩拼图,第一组孩子每完成一幅,就会有相应奖励,第二组没有。
结果后来发现:
有奖励的那些孩子,对拼图的兴趣明显下降。
归其原因,其实就是当外部控制越强,内在动力就会越弱。
更可怕的是,当外界刺激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人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就像著名钢琴家郎朗曾在采访中提到:
父亲当年逼他练琴时,他一度想过放弃。
直到后来父亲调整方式,让他自己决定练琴时间,他才真正爱上音乐。
所以说,真正的“为孩子好”,不是替他安排一切,也不是把注意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尊重他的节奏。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是个笨蛋。
很多家长的“在意”,其实是把自己的焦虑,转移给了孩子。
就比如有的妈妈觉得自己当年没考上好大学,孩子必须考名校,才有前途。
还有的觉得自己小时候因为内向被欺负,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外向、会社交。
可事实上,这种“未完成的心愿”,最终都会变成孩子身上的枷锁。
之前有个读者给我发私信。
他说自己最怕听母亲说“妈妈这辈子就指望你了”。
因为妈妈总说自己当年因为家庭原因不好,没能学画画,所以从他5岁起,就给他报了最贵的美术班。
哪怕他几次三番的提及说自己更喜欢踢足球,但却始终被无视。
这位读者说,自己就像是一件被妈妈复制出来的工具,其目的就是完全她人生的遗憾。
想起教育学者尹建莉说的一句话:
家长的焦虑,本质上是对自己的不接纳。
可问题是,当我们把焦虑投射给孩子,其实是在让他承担本不该属于他的压力。
到最后,孩子活成了家长的“影子”,却失去了本来的自我。
所以说,我们当年没实现的梦想、未曾治愈的创伤,都不该成为孩子的“KPI”。
因为这样,既不公平,也不够负责。
其实,养孩子就像是种庄稼。
农民从不会对着庄稼大喊大叫,逼着它快点长高。
而是顺应时节,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偶尔除除草,剩下的就交给阳光和雨露。
对应到养育孩子上头,就是尊重规律、适度放手、期待成长。
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农民思维”呢?
大家可以分为三部分。
其一,做“观察者”,而非“控制者”。
农民会观察庄稼的生长状态。
比如叶子发黄,可能是缺水;长得慢了,也许是缺肥。
养孩子也是如此,要先看懂孩子的需求。
比如孩子写作业拖拉,别急着催“快点写”,而是观察他是不是遇到了难题,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
只有找到问题症结所在,我们才能给孩子提供最佳的帮助。
其二,给“空间”,而非“密不透风”的掌控。
庄稼需要阳光和空气,同样,孩子也需要自主探索的空间。
就像学走路时,你不能一直扶着他,总要松开手,让他自己跌跌撞撞的迈出第一步。
比如孩子想自己穿衣服,哪怕穿反了,也别急着纠正。
他想自己整理书包,哪怕忘带课本,也别指责。
这些小失误其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放眼生命旅程,其实都算不上什么。
可怕就怕的是,家长抓住不放,小问题也要上纲上线,肆意挤压孩子自主体验生活的机会和空间。
到最后,孩子没教育好,反而会引起逆反。
其三,接受“不完美”,人生有缺憾才正常。
没有哪片庄稼长得一模一样,有的长得高,有的结果多。
农民也不会因为玉米,没长成高粱就生气。
孩子也是如此,他可能数学不好,但作文超棒。
可能不爱说话,但动手能力却极强。
就像作家周国平说的那样:
教育的真谛,不是培养完美的人,而是培养真实的人。
作为家长,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才能让他在自信中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
不要太在意孩子,并非是冷漠、不管不问,而是要学会“恰到好处的在意”。
就像农民侍弄庄稼那样,用耐心等待花开,用智慧顺应成长。
毕竟,孩子最终都要走自己的路,而我们能做的,不是为他铺设一条期待的路,而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路途中,走得安稳且幸福。
大家说,对吗?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