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不敢花、企业不敢投!924式政策能治这个“心病”吗?​​

去年“924”政策落地,沪指从2689点跃至3853点,老股民账户涨了小半,可菜市场王阿姨仍挑便宜菜,建材商李总愁订单缩量——老百姓不敢花、企业不敢投的“心病”未消。

如今社零、固投增速回落,这剂曾救市的“政策方”还能再医心病吗?

从2689到3853:这一年在股市赚的钱,为啥没进老百姓口袋?

去年9月底,老股民老张盯着电脑直拍大腿:“2689点抄的底,现在3800多了,账户涨了小一半!”可转头看菜市场的王阿姨,还是挑最便宜的土豆:“涨那点钱,不如留着防老。”

这场景像面镜子,照出“924”政策一年后的真实模样——股市红了,沪指从2689窜到3853,4000多只股票涨得欢;可老百姓的钱袋子还是捂得紧,企业也不敢随便投钱。

“924”到底是啥?简单说就是去年9月24日那天,央行甩出的“政策大礼包”:降准降息、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首付比例下调,还专门设了工具托股市。

政策目标就三个:让经济稳起来、楼市别跌了、股市涨起来。

这招确实管用。2024年四季度GDP一下从三季度的4.6%蹦到5.4%,全年5%的目标踩线达标。

社零、固投增速也往上蹿,楼市和股市都算给了市场“交作业”。

当时市场评价这是“给微观主体吃了定心丸”,企业敢贷款了,老百姓觉得“政策兜底”,悲观情绪散了不少。但问题也来了:这颗“定心丸”能管多久?

老张的股市盈利没敢全取出来装修房子,王阿姨的退休工资还是优先存定期。

“政策是好政策,可咱老百姓的钱袋子没真正鼓起来,消费还是不敢使劲。”王阿姨的话,道破了关键。

下篇:现在为啥又慌了?钱袋子瘪了、项目卡壳了,该咋办?

到了2025年,情况有点微妙。

8月社零增速掉到3.4%,比去年低了一截;1-8月固投才涨了0.5%,房地产开发投资更是跌了12.9%。

北京上海的楼市,哪怕松了外环限购,二手房子成交量还是不如去年。老百姓不敢花、企业不敢投,“心病”好像更重了。

为啥?

先看老百姓。老张算了笔账:“孩子要上学,老人要看病,工资涨得慢,股市赚的钱不敢全花。”这就是专家说的“预期弱”——对未来的收入、医疗、教育没底,再高的股市收益也填不满安全感。

再看企业。做建材的李总最近愁眉苦脸:“地方项目少了,我们这些上游企业订单跟着缩。再说化债搞得严,地方没钱投新项目,我们也不敢扩产。”

这不是个例。袁海霞说,化债和“反内卷”治理虽然堵住了漏洞,但也让地方和制造业的投资能力受了压。

还有楼市这个“大头”。房子在咱老百姓资产里占比最大,房价跌了,王阿姨更不敢花钱:“房子缩水,万一哪天需要用钱,手里的资产不值价,消费自然缩手。”

那咋办?新一波“924”式政策要来了吗?

专家张林说,不能简单复制去年的“大水漫灌”,得更有针对性。

比如房地产,得想办法稳住房价,完全放开一线限购、中央牵头收储存量房,用国债给地方钱,让开发商手里有粮,老百姓才敢买房。

消费端更要下猛药。袁海霞提了个实在招:直接给中低收入群体发钱或数字货币,把服务消费也纳入补贴。“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老百姓兜里有钱、未来有保障,才敢花钱。

更关键的是“啃硬骨头”——改革。收入分配要改,让老百姓工资涨得快些;公共服务要均等,养老医疗别让老百姓自己扛。

统一大市场要打通,别让地方保护主义卡断内循环;央地债务机制也要理顺,让地方有钱干事。

结语

“924”像个急诊医生,去年把经济从ICU拉了出来。但现在的问题,不是再打一针强心剂,而是得调理身子。老百姓不敢花,根子在收入和保障;企业不敢投,卡在地方财力和预期。

新一轮政策该咋出?光“撒钱”不够,得让老百姓看见“钱途”——工资涨、看病少花钱、老了有依靠;得让企业看到“机会”——项目好落地、投资有回报。

说白了,政策不仅要“救急”,更要“谋远”。把该改的改革推进了,把该补的短板补上,老百姓敢花、企业敢投的那一天,自然就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财经   心病   老百姓   政策   企业   股市   去年   地方   阿姨   楼市   工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