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中国很明显属于前者。
6月26日,韩国对中国不锈钢厚板加征21.62%的反倾销税,期限五年。
这是直接戳在中国产业的“腰眼”上。
中国没有第一时间回应,不是不知道怎么回,而是不着急。
五天后,中方反制来了,一纸公告:对韩国在内四国的不锈钢产品继续征税,五年起步。
韩国总统李在明,夹在中美之间,面对这场“钢铁硬碰硬”,他选择低调处理,谨慎发声,走出一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务实路线。
6月30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自7月23日起,对欧盟、英国、韩国和印尼原产的不锈钢钢坯、不锈钢热轧板/卷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期限五年。
乍一看是在“对韩国出招”;但细看才明白:这本来就是一项到期的制度续期,早在2019年就开始走流程了。
不是“因为你打我,我才还手”,而是“你打我那一拳,正好撞在我准备好的盾牌上”。
最妙的是时间点的重合,你6月26号刚宣布加税,我6月30号就续期,谁也挑不出错。
这里还有一个让人忽略的细节:“价格承诺机制”。
简单说就是,你韩国企业只要出口价格不低于中方设定的“底价”,那关税我可以不收。
但你要是偷偷压价?不好意思,反倾销税立刻恢复。
这不是宽容,是给你一个“有条件的活路”。
比如韩国浦项制铁就可以申请这机制,你按规矩来,我不为难你;你要耍滑头,立马收网。
这种机制,比直接封杀更高明。
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冷处理,既给中方自己争取主动,又不把对方逼死。
熟悉中韩关系的都知道,钢铁之争,不是突发事件,而是“年年有”。
从热轧钢板到二亚硫酸钠,再到这次的不锈钢厚板,韩国对中国产品的限制一波接一波,几乎成了“年货”。
为啥?因为两国产业重合太高,竞争太激烈。
特别是在钢铁、化工、电子领域,矛盾一直都在,只是这次闹得大了点。
但这次中国没走对等报复,而是用制度回击。
你出招,我不喊口号,我就按规矩走程序,这比你一拳我一脚的打法,更让人服气。
中国不锈钢在全球市场确实有一席之地,2023年出口量接近600万吨,韩国、欧盟、东南亚都是大客户。
但这份“风光”,背后是“薄利多销”的现实。
中低端市场,大家杀得眼红,拼的就是成本。
现在一加关税,利润直接被吞掉,产品还转不出去,怎么打?
这其实是个老问题:出口被堵,内需又不够强,企业左右为难。
但也正因为如此,反倾销税成了一个“护栏”,不是为了打别人,而是给自己留个缓冲期。
像宝武、太钢这些大厂,早就开始向高端特钢转型了,这个过程急不得。
所以说,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出口战争,而是一次产业升级的倒逼。
李在明自上任以来,就不断强调“经济优先”。
他不像前任尹锡悦那么热衷“价值外交”,也没特别亲美。
北约峰会他没去,美国要他军费提到GDP 5%,他也没答应。
对中国他更是谨慎。
毕竟中国可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占比23%,说难听点,“吃饭的碗”还在中国这儿。
但他也不是没压力,就在韩国宣布加税前几天,美国贸易代表还敲打韩国:不提高钢铁防御?那我就对你汽车下手。
左右为难,李在明没得选,只能找平衡。
于是他做了一个“有动作但留后路”的选择:加税是加税,但不封死合作空间;语言上留余地,行动上有限度。
这不是软弱,而是现实。
这次事件,其实透露了一个信号:中韩都不想撕破脸。
中国出手,按程序;韩国加税,也声明愿意继续谈判。
你来我往,但没谁走极端。
这说明,中韩已经进入“冷静博弈”的新阶段,既不脱钩,也不全靠感情。
我们可以吵,但不能断;可以竞争,但也得合作。
沉默五日,不是怯战,是蓄势。
中国用制度回应贸易摩擦,这不是报复,而是章法。
李在在中美之间左右腾挪,也不是投机,而是务实。
这场不锈钢的摩擦,没有赢家,只有策略。
博弈的本质,不是斗个你死我活,而是看谁更懂得权衡与算计。
参考资料:
王涛峰2025-07-01沉默5天后,中方发起反制,对韩国继续征税,李在明作出明智选择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更新时间:2025-07-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