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看多了,总觉得“蒙汗药”是江湖人独有的神秘法宝,一撒一倒,稳准狠。可真翻翻古书,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并没那么稀奇,乡下田边就能揪一把。
曼陀罗、颠茄、草乌……别名一个比一个邪门,长得还挺好看,实则一身毒。老祖宗可不是拍电视剧,他们把“迷药”写进药典,也写进律法。
药材是草,配方是术,用对了是麻醉,用错了是人命。真相没那么玄乎,也没那么轻松,但每一段历史都透着警告:别小看地头那些野花,背后藏的,可能是一条命。
一提“蒙汗药”,大多数人脑子里冒出的,是《水浒传》里的武松醉倒快活林,或者某部武侠剧里女侠中招香消玉殒。这些桥段耳熟能详,但真要追溯起源,还得往古籍里翻。
早在唐代,《新唐书·方技传》里就记载了一种“令人昏睡”的迷药,叫“迷魂散”,主原料正是“曼陀罗”。这东西现在农村还不少见,夏天路边、田埂上,常有那种开着紫花、结着刺球的植物,它的学名叫颠茄,别名就叫“洋金花”或“醉心花” 。
这些植物里含的成分不简单,比如东莨菪碱、阿托品、莨菪胺,个个是现代麻醉药品里的狠角色。别看它不起眼,剂量对了,半小时之内一个壮汉也能睡过去,叫不醒,晃不动。
不过问题也来了:下手重了呢?那可就不是“昏睡”这么简单,轻则大脑混乱,重则呼吸衰竭,直接上西天。宋朝《太平圣惠方》里有记,“误服迷药者,常至暴卒”。所以说,蒙汗药不是万能钥匙,而是把双刃剑 。
这也解释了一个问题:为啥古代用它的都是江湖人物、盗贼一类?因为它既不能精确控制剂量,又后遗症明显。行家用它,是杀人越货;外行用它,可能还没作案就把人毒死了。
聊完药材,再看配方。古人到底咋调这药的?很多人以为那是武林秘笈,其实书上全写着。清代的《本草纲目》《本草备要》都有提到“曼陀罗入酒则醉,入膳则昏”。也就是说,做法很简单——泡酒、熬汤、碾粉、入食,最常见的是“酒中藏药”,药性发挥稳定,难被察觉。
《水浒传》里,张都监请武松吃酒,正是这一招。还有《金瓶梅》里,潘金莲下药,也是借助酒香掩盖药性。这类例子多了,说明这不是孤例,而是明清市井流传的“熟方子” 。
但蒙汗药真只是江湖玩意儿?其实文人雅士也用。清代《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过一则轶事,说有个举人“常以酒佐药,蒙人而戏之”,也就是专门拿这玩意儿去捉弄人。
人倒是没事,就是脸上涂了墨,被带去赶考,当众出丑。这种行为,虽无害命之心,但已触犯道德底线。
说白了,古代没有“迷奸”这个法律名词,但一旦因药致死、致伤,那就按“谋害”论罪。《大明律》有明文规定:投毒伤人者,杖一百,情节严重者处死。再说得露骨点——即使没闹出人命,被发现用药,也要“凌迟治罪”,而非“罚银了事”。
这个尺度,放在今天来看都不轻。也侧面说明,古代政府早已识破这些“黑科技”,用则必查,用则必罚。
最后讲点有时间有地点的真事。1921年,北京警察厅通报了一桩命案:某小剧场的女伶被客人“灌酒昏迷”,醒来时失身受辱。这人喝的不是普通酒,是泡过曼陀罗的药酒。抓到人后,一审定罪,直接判了死刑。这事当年轰动一时,《申报》《京报》都做过报道 。
另一起案子出现在1943年抗战时期,浙江嘉兴县一伙土匪拦路打劫,专门“请”受害人喝茶,茶里下的就是“蒙汗草”汤。
结果出事了,有人因剂量太大直接昏迷三天,差点没醒。后续抓捕时,警备司令部特意出警带上军医,避免抓人途中中毒身亡。这说明,当时军方对这类药已有极高警觉。
现代医生怎么看?中医陈旺明确指出:“曼陀罗花虽美,却剧毒,误用可致命。解药虽有,如人参、甘草,但关键在时间窗口,过时则无效。”
这就解释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为啥这药虽常见,却没人随便下手?因为这东西虽在乡间路边都有,但用错一次,就要命。
再回到标题“乡下随处可见”。确实,曼陀罗、颠茄、草乌、乌头这类植物,田野常见。但常见不等于可用,更不等于安全。毒药与药材之间,往往只差一层纸——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强调“君臣佐使”搭配的深意。
蒙汗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种麻醉药物.百度百科
江湖上的”蒙汗药“是否真实存在?医生:答案肯定的,解药很寻常,中医陈旺医生.2024-12-18
传说中的“蒙汗药“到底是啥?.百度TA说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