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当第一批顾客走进西贝时,他们发现:119元的草原嫩烤羊排变成99元,79元的大盘鸡变成69元,连9块钱一串的羊肉串都降到了7块。
更夸张的是,打开手机就能领100元无门槛代金券,还能叠加使用。
于是出现了魔幻一幕:有人点了417元的菜,实际只付了17元;有人两个人消费204元,掏了4块钱;甚至有人直接"白吃",点够200元,两张券一抵,分文不花。
这哪里是降价促销,分明是"跳楼甩卖"。
事情要从一个月前说起。9月10日晚,罗永浩在西贝吃完饭,发了条微博:"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这条微博像一颗炸弹,炸开了西贝精心维护多年的品牌形象。
贾国龙第二天火速回应:"没有一道预制菜!",还扬言要起诉罗永浩。罗永浩更狠,直接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双方剑拔弩张时,媒体走进了西贝后厨。他们没找到预制菜,却发现了更扎心的东西——儿童套餐里的西蓝花,保质期两年,这个发现让"中产宝妈"们彻底破防了。
要知道,西贝这些年主打的就是"家有宝贝,就吃西贝"。
他们的专业儿童套餐累计卖出超4000万份,2024年还凭此获得"国民消费创新案例",多少家长周末带孩子去西贝,觉得这里干净、营养、放心。
结果现在告诉你:你家两岁的娃吃的西蓝花,比娃本人还大两个月。
更讽刺的是,那包西蓝花虽然符合有机标准、检测合格,但在情感层面,家长们已经无法接受了。
这场风波最致命的地方在于:它击中的不是西贝的产品质量,而是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中产家庭选择西贝,看重的从来不只是一顿饭,而是"给家人最好的"这份心意。当这份心意被质疑时,信任就崩塌了。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宣布10月1日前完成九项整改,这次他们没再辩解什么是预制菜、什么不是,而是直接表态:改。改什么?改得彻底。
原本在中央厨房提前串好的羊肉串,现在要在门店现切、现串、现烤,猪排烩酸菜里的猪排,从半成品退回到生排骨,厨师现炒。
儿童餐的牛肉酱和牛肉饼,全部门店现做,就连食用油,都统一换成了非转基因大豆油。
最标志性的变化是:西贝取消了那个经典的"25分钟上菜"沙漏承诺。
这个沙漏曾是西贝引以为傲的效率象征,也是中央厨房工业化流程的成果体现,现在,为了"现做",他们宁愿让顾客多等一会儿。
9月27日,记者探访西贝门店时看到:后厨里,厨师正拿着刀切羊肉,案板上摆着新鲜的生排骨,烤箱里的羊排滋滋作响,这些场景,像是把西贝拉回到了20年前的小店模式。
但问题是:一家拥有370余家门店、1.8万员工的连锁巨头,真的能回到手工作坊时代吗?
中央厨房的意义在于标准化、规模化、降成本,当你在北京西贝吃到的莜面,和在深圳吃到的味道一样时,靠的就是工业化流程。
现在要求门店现做,意味着人力成本上升、出餐时间延长、口味难以统一。
这是一场豪赌:用效率换信任,用成本换口碑。
这场争议最魔幻的地方在于:西贝说的"没有预制菜",从技术角度讲,可能是真的。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必须是"预包装菜肴",必须"不添加防腐剂",必须"经工业化预加工"。
按照这个标准,中央厨房制作的半成品、速冻主食、即食食品,都不算预制菜。
西贝的羊肉串在中央厨房提前串好,但没有包装、没有防腐剂,严格来说确实不符合"预制菜"定义。
但消费者不管这些,在他们眼里,只要不是在我面前现场制作的,就是预制菜。
这种认知鸿沟,正在撕裂整个餐饮行业。
西贝事件发生后,绿茶餐厅悄悄撤掉了门口“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招牌。
太二酸菜鱼也"躺枪"上了热搜,不得不宣布全面调改为"鲜活店",主打新鲜概念,海底捞更聪明,直接在儿童套餐上加了"部分预加工"的标注,把话说清楚。
一批主打"现炒现做"的新餐饮品牌趁势崛起,费大厨的辣椒炒肉、突然爆火的江西菜系,都在用"看得见的厨房""现场的锅气"吸引消费者。
餐饮业掀起了一场"现做革命",但这场革命的代价,可能是整个行业效率的倒退和成本的飙升。
回到10月1日这个降价首日。
北京方庄店的场景很说明问题:11点半还有空位,11点50分就满座了,到了12点半,想坐小桌得等20-25分钟;下午1点,取号的人已经排到了50桌左右。
店长很兴奋:"比以前还火爆!"但店员却坦言:"客流还差一点,才能恢复到风波前。"
这个微妙的差距,揭示了西贝当下的真实处境:降价+代金券的组合拳,确实把客流拉回来了,但这些顾客有多少是冲着"便宜"来的?有多少是真正重新信任西贝了?
更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跳楼价"能维持多久?
按照目前的优惠力度,有人点400多元只付17元,这意味着西贝要承担超过95%的成本。
即便是正常降价20%-40%,在人力成本上升(门店现做需要更多厨师)、食材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极限。
这更像是一场"自救式促销":用短期的亏损换取客流回归,用价格的诚意换取信任的修复,用国庆黄金周的销量冲抵前一个月的业绩窟窿。
但自救能撑多久?10月31日代金券过期后呢?降价结束后呢?
西贝的麻烦,不只是一个月的营收损失,而是长期战略的受阻。
这家从1988年一路走来的企业,原本计划在2026年完成IPO,2023年营收突破62亿元,创下历史峰值,一切看起来都在朝着资本化的方向前进。
但预制菜风波打乱了节奏。
对于一家主打"高品质、中高端定位"的餐饮企业来说,品牌形象受损就是最大的风险。
资本市场看重的不仅是当下的营收数字,更是未来的增长预期和品牌价值,当消费者开始质疑你的产品、抵制你的门店时,这个预期就打了折扣。
2025年1月,贾国龙重新担任CEO,推动西贝海外首店落地洛杉矶。这一方面是为了拓展新市场,另一方面也像是在向资本市场证明:我们还在增长,我们还有潜力。
但现实很骨感,2025年上半年,多家头部餐饮企业营收下滑,整个行业都在经历"寒冬"。西贝面临的,不只是一场公关危机,而是行业周期和消费降级的双重挤压。
贾国龙曾说:"不拒绝上市也不设定目标,做好比做大重要,顾客喜欢我们才是第一位的。"这话听起来很洒脱,但也透着一丝无奈。
这场从预制菜争议到降价自救的风波,本质上是关于"真实"的拉锯战。
消费者要的真实,是看得见的厨房、闻得到的锅气、等得来的时间。他们愿意为这份真实多等20分钟,但不愿意为"看起来像真实"的工业化产品多花一分钱。
企业要的真实,是标准化的流程、可控的成本、可复制的模式。他们需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用最高效的方式服务更多顾客、开更多门店、实现更大规模。
这两种"真实"本身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但当它们发生碰撞时,受伤的往往是信任。
广东正在推动早茶立法,要求预制菜必须明示。未来,这种透明化、标准化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
餐饮企业需要学会的,不是如何在定义上打擦边球,而是如何在工业化和手工化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效率和温度之间建立新的契约。
至于西贝,这场降价风暴能否真正把它从泥潭里拉出来,还需要时间检验。但可以确定的是:单靠价格让利和短期促销,赢不回一个品牌的信誉。
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文/编辑:财迷
更新时间:2025-10-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