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天气转凉,呼吸科和心内科的门诊就开始变得紧张起来,特别是心衰的患者一下子多了起来。很多人都搞不明白,平时挺好的,怎么换了个季节心就撑不住了?
其实不是突然的恶化,是身体早就已经拉响了信号,只不过没被听进去。秋冬气温下降,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心脏负荷随之加重。加上感冒、感染更容易发生,导致血氧下降、炎症水平升高,心脏本就吃力的人更容易扛不住。心衰不是季节病,但季节是它的放大镜。

说到底,心衰不是“心脏累了”,而是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带来的一连串连锁反应。血液回流受阻,器官供氧不足,肾脏、肝脏、肺全都跟着受影响。
很多人以为就是心跳快点、喘气重点,其实真正危险的,是身体里悄悄积累的水分、电解质紊乱,还有持续加重的代谢负担。这时候,怎么活、怎么吃、怎么动,全都是重点。有些人靠着药物稳定下来,可一旦生活方式出错,很容易复发。

【第一个多】多监测体重变化。体重是一个特别值得盯的指标,它不是单纯反映胖瘦,而是一个心衰患者身体状态的“晴雨表”。心衰常常伴随体液潴留,体重会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这种增长不是脂肪,而是水分滞留。
心脏泵不动,水回不去,就开始在肺、下肢甚至肚子里积。医学研究中发现,一旦每日体重上涨超过0.5公斤,连续几天不降,意味着心衰很可能在发展。

有些患者就是忽视了体重的变化,等到腿肿、喘不过气来才就医,往往已是中度甚至重度心衰。所以称体重不只是习惯,更是监测生命状态的一种方式。
【第二个多】多摄入高钾蔬果。蔬果中的钾含量对心脏电活动也有极大影响,高钾食物能帮助排钠利尿、降低血压,同时还能改善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很多常见的水果蔬菜中含钾较多,比如香蕉、橙子、菠菜、土豆。适当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平衡体内电解质,减轻心脏负担。

有研究发现,心衰患者血清钾浓度维持在4.0到5.0毫摩尔每升之间,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但也不能盲目补钾,特别是伴有肾功能问题的患者,更要在医生指导下摄入,不能随便乱吃钾补充剂。
【第一个少】少盐饮食,控制钠摄入。说到心衰,就绕不开“盐”这个事儿。钠摄入过多是引发水钠潴留的重要原因,直接加重心衰负担。很多人对盐的敏感性较高,吃点咸的血压立马升,心率也变得不稳定。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普通人每日钠摄入量不超过2000毫克,折算成食盐就是五克不到,但很多家庭的饮食远远超过这个量。有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日均食盐摄入量接近10克,超标一倍。

对于心衰患者来说,这个数字简直就是炸弹,控制不好,就等着水肿、气短、心悸一个个上门。做饭时少放盐,多用葱姜蒜提味,是最基本的操作。有些人还会吃腌制品、火腿肠、咸鱼这些高钠食物,长期下来等于是在给心脏添麻烦。
【第二个少】少喝水,但不是不喝。很多人对喝水的理解是非黑即白,要么拼命喝,要么完全控制。其实心衰患者最怕的是“喝过头”。不是说不能喝水,而是说要掌握好总量,控制总摄入。

水分一旦超标,血容量就会增加,心脏压力随之上升,容易出现肺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典型心衰症状。有研究指出,心衰患者每日总液体摄入应控制在1500毫升左右,且分次少量摄入,避免一次喝太多导致循环系统超负荷。
但也不能完全不喝水,长期脱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引发血栓、肾功能下降等问题。所以每天记录喝水量,关注尿量变化,是维持平衡的关键。

【第三个少】少运动但坚持动。运动这件事,对心衰患者来说一直是个让人纠结的点。很多人怕一动心脏就受不了,于是干脆不动。但完全不动又会导致心肺功能进一步下降,肌肉萎缩、肺功能退化,加重心衰发展速度。
有专家提出一个观点,叫“运动心衰管理”,就是在安全范围内做一些有节律、低强度的活动,比如散步、呼吸训练、简单体操。

有一项为期12周的研究表明,适度运动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不运动组,心功能指标也有所改善。关键在于运动强度的掌握,每次15到30分钟,每周3到5次,能走就别总坐着,能站就别老躺着,别太拼,但也不能完全不动。
在笔者看来,这几条建议其实都不难执行,但难在持久。很多人最开始很积极,称体重、控饮食、记录喝水,但过了一阵就懈怠了。问题是心衰这事不是感冒,吃几天药就能好,它是一种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每一次懈怠都可能换来一次加重。

生活方式的控制是和药物治疗并行的,缺一不可。医生能开方,但管不了嘴,也管不了手里的盐勺。靠自己每天坚持,才是控制病情的底线。
秋冬是心衰患者最不稳定的季节,血管收缩加重负担,病毒感染诱发心肌炎、肺部感染都可能导致病情波动。很多人一入冬体重就上升、呼吸不畅、晚上睡不安稳,这时候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生活管理,后果往往就是住院治疗。
大量回顾性数据也证明,秋冬季节心衰住院率比春夏高出25%以上,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本可以通过规范生活管理避免。

讲了这么多,说穿了就是一句话:心衰不是药治好了就完事了,日常行为才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两多三少,不是口号,是经验总结,是现实中一个个控制良好患者共同的生活轨迹。
没什么华丽技巧,也不是医生“唬人”,是真真实实摆在生活中的细节。不坚持做,病情就摆不住;慢慢做,心脏才稳得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5-24.
[2]李建国. 心力衰竭患者体重监测及意义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6):457-460.
[3]陈慧. 钾元素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3,31(4):218-221.
[4]张艳. 高钠饮食对心力衰竭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25,22(10):98-101.
[5]马志强. 心衰患者合理饮水与并发症预防关系研究[J]. 临床内科杂志,2024,41(8):562-565.
[6]赵璐. 慢性心衰患者运动管理策略探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5,27(2):114-117.
更新时间:2025-10-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