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1937年7月,“大刀将军”赵登禹牺牲于北平,年仅39岁。他自幼立志,13岁拜师学武,艺高惊人;16岁千里投军,打虎称豪。赵登禹凭借一腔热血和过人胆略,屡建奇功,迅速从一名副兵成长为威震敌胆的抗日将军。赵登禹用大刀片砍出中国魂,如今他的名字如同一面旗帜,在历史长空高高飘扬。
连环画背后的英雄故事
“我们纪念馆内陈列的60余幅连环画,精彩描绘了赵登禹将军的一生。”7月3日,记者走进菏泽赵登禹纪念馆,工作人员张辉首先介绍了馆内珍藏的有关赵登禹的巨幅连环画。这组连环画以生动的笔墨,讲述了赵登禹从拜师学武,到千里投军,再到战死沙场的一生。
这组连环画于1998年创作,由菏泽著名画家于鲁俊、许震凯、王进、梁兆存、毕群生以及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杜春生6人联合完成,从最初搜集素材到完成创作,耗时3个多月。创作这组连环画时正值赵登禹将军诞辰 100周年。为了较好地完成创作,仅前期搜集相关资料就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创作组一行不仅多次到赵登禹家乡搜集素材,还专程到北京拜访赵登禹女儿赵学芬。
根据这组连环画及有关史料记载,记者了解了一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1898年,赵登禹出生于菏泽赵楼,也就是今天的菏泽鲁西新区万福街道登禹社区。
赵登禹将军祖辈都是纯朴的农民,幼年丧父,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13岁时,赵登禹开始跟随当地武术名师朱凤军习武。经过不到三年的学习,他掌握了刀、枪、剑、棍等兵器的使用,以及太极拳、八卦掌和少林功夫。
1914年,刚满16岁的赵登禹,和二哥赵登尧等人一起离家,一路跋山涉水,昼夜奔行20多天赶到陕西潼关,找到了西北军将领冯玉祥。不料当时冯军兵额已满,军中管事为赵登禹千里投军的精神所感动,才勉强收留他当了个副兵。连长一见他就说:“你要知道,当副兵只管饭,不发军饷。”赵登禹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当兵不是为了发财,要是为了捞钱,我就不跑这么远当兵了。”自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赵登禹屡立战功,由士兵晋升为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旅长、师长。
喜峰口碧血洗大刀
在菏泽市牡丹区档案馆,珍藏着两枚纪念奖章,它们穿越历史尘埃、伴随战火热血而来。这是喜峰口战役后,为了表彰大刀队壮士和参与该战役作战的官兵,时任国民革命军29军军长宋哲元颁发给赵登禹将军的。
这两枚奖章,一枚是“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受伤纪念奖章”,另一枚是“喜峰口罗文峪抗日战役纪念奖章”。两枚奖章均为银质,奖章的外圈刻着“为民族争生存而战”“陆军第二十九军”字样。背面刻着“民国廿二年三月九日”,下刻“宋哲元赠”。2022年7月,记者曾经在采访中见到过这两枚纪念奖章。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赵登禹带伤组织三个团的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分两路夜袭日军炮兵阵地和宿营地,砍杀日军500余人,极大地提振了中国抗日军民的士气。
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威名大振。国民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132师,升他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感动,激情澎湃,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2015年4月7日,赵登禹的女儿赵学芬委托其堂侄赵建国,将这两枚珍藏的纪念奖章带回家乡,捐献给牡丹区档案馆。
战死沙场为大纪念
“这便是赵登禹将军曾经使用过的大刀。”近日,菏泽市抗日纪念馆讲解员李效凡,指着纪念馆展柜内的一把大刀对记者说。
记者目测,这柄大刀长约一米,刀身上布满了斑斑锈迹。“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历史上,曾经有8名菏泽籍国民党将军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另外还有2名湖南籍国民党将军血洒菏泽大地,其中上将1名、中将3名、少将6名。”李效凡介绍,“这里面最为大家熟知的便是赵登禹将军。”
赵登禹有两张照片广为人知:一张是全身戎装照,左腿打着白色绷带,身左有一行小字注释“左腿受伤后,自告奋勇,由左翼潘家口夜袭敌营之赵旅长登禹”,身右有一句赵登禹的话带着引号“肢体负伤是小纪念,战死沙场为大纪念”;另一张是半身戎装照,照片下的文字为“三十七师一百零九旅旅长新升一百三十二师师长赵登禹”,这是他刚被嘉奖提拔后拍摄的照片。
喜峰口大捷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军队的首次重大胜利。4年后,当大刀再度扬威卢沟桥之际,也是赵登禹沃血国土之时。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抗战爆发。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和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7月28日凌晨,日军集中三个联队步兵、一个联队炮兵和30多架飞机,向南苑进攻。赵登禹率部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轰炸扫射下,伤亡惨重。战至中午,宋哲元命令赵登禹率部向城南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但他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伏击,壮烈殉国,年仅39岁。
牡丹区档案馆还珍藏着一张赵登禹将军牺牲时的照片。2015年,时任牡丹区档案馆馆长郝远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当时他身上多处负伤,双腿被炸断,他醒来的第一句话,告诉他的传令兵‘你回到北平城里,告诉我的母亲,她的儿子为国牺牲了,也算对得起她老人家,对得起国家’,说完就壮烈牺牲了。”
赵登禹殉国后,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颁发了“荣哀状”。中共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载文敬悼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说他们奋战至最后一滴血,光荣地完成了保国卫民的天职,足为全国军人之模范。1946年将军忌日,北平各界为赵登禹及同日殉国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举行了隆重的入祠仪式。1950年毛泽东又亲笔签署了80号“烈属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赵登禹家属颁发了光荣纪念证:“查赵登禹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其家属当受社会上之尊崇。”
又是一年七月,赵登禹将军已经离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88年了。88年过去,山河无恙,但那些为守护家国而浴血牺牲的英雄,从未被遗忘。
更新时间:2025-07-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