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疯狂放水40万亿美元,结果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原因太现实


从古至今,财富的象征一直在变。有人说得看家里养了多少头猪,100头就算富户;也有人说要数儿子,能干活种地的越多越富裕。

可不管用什么来衡量财富,有一点从没变过,贫富差距始终存在。但到了货币时代,这个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越拉越大。

202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1.1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这样的货币操作在全球各大央行都很常见,但新增的货币到底流向了哪里?答案可能让很多人意外。

回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的操作,美联储启动量化宽松印钱救市,原本想让经济复苏,结果钱并没流向普通工薪层。

银行担心风险,优先把钱借给有资产的人,还把一部分投进了股市和房市。

从2009年3月到2014年底,标普500指数涨了204%,加州豪宅价格几乎翻倍,受益的还是那些本来就有股票、有房产的人。数据显示,新增财富里60%被前10%的人拿走,后50%的人几乎没分到。

更糟糕的是,钱变多了但商品没增加,面包、牛奶都在涨价,工资却没涨,普通人看着高房价只能叹气。这种现象被称为"坎蒂隆效应",离钱近的人先受益。

早在18世纪,爱尔兰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就发现,新增货币不是均匀分配的,谁先拿到新钱,谁就能在物价还没涨之前买到东西,实际上是在拿走其他人的购买力。

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2024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美国无家可归者人数达到77.18万人,比2023年同期的65.3万人增长超过18%,创下2007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

收入最高的1%家庭的财富总额却达到36.2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了占美国人口60%的中等收入家庭的财富总和,这背后的原因之一,正是货币分配机制的问题。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把这种效应进一步放大。假设你有1000块存银行,银行留10%准备金,把900块贷给别人,这时你账户还是1000块,但市场上多了900块钱。

问题在于,这些新创造的货币优先流向了有资产、能提供抵押的人。

在中国这种现象也能看到影子,2025年房地产市场数据显示,1至9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5.5%,个人按揭贷款下降10.6%。

但通过"白名单"机制获得融资支持的项目,截至2025年1月贷款金额达到5.6万亿元,支持了1400万套住房建设交付。

这说明有资质的开发商和项目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而普通购房者获得贷款的门槛相对较高。

但货币本身其实是中性的,它不直接制造差距,关键看怎么用,有家贷款公司很会玩:自己有30亿本金,找银行拆借几十亿,用1比2的杠杆扩到近百亿放贷。

钱不够了,就把债券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以年化6%卖给投资者回笼资金,再继续放贷。

这样循环多次,近百亿就能变成几千亿的规模,他们一边收15%到18%的贷款利息,一边只花6%的融资成本,靠提高货币流动效率赚得盆满钵满。

这说明钱的价值不在"持有",而在"流动",让钱流向能创造价值的地方,多完成几次价值交换,财富才能滚雪球。

要是只把钱当消费工具,花出去就没了;但把它当财富放大工具,绑定劳动、技术、资源这些生产要素,才能实现跨越。

2025年上海的数据显示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015年到2025年,上海最低工资标准从2020元涨到2690元,涨幅33.2%。

但人均GDP却从10.31万涨到18.50万,涨幅79.4%。最低工资占人均GDP的比值在下降,这间接反映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在拉大。

说到底,不管有没有货币,贫富差距的本质都是资源和效率的差距。有了货币之后,它只是把这种差距更明显地展现出来。离钱近、会用钱的人,总能先抓住机会。

对普通人来说,与其抱怨差距,不如先搞懂货币流动的规律钱本身不是财富,善用货币的能力,才是真正致富的钥匙。

当前各国央行都在根据经济形势调整货币政策,我们要做的是理解这些政策背后的逻辑,找到适合自己的财富增长路径,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机会降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1

标签:财经   央行   富人   穷人   现实   原因   美元   疯狂   全球   货币   财富   差距   美国   流向   银行   贷款   分配   现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