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波音公司几乎是全球民航的代言词,可如今,这位昔日的航空霸主却在中国市场惨遭重创。
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中国暂停接收波音飞机,波音的CEO发出强硬的警告,似乎想重演当年拿芯片技术威胁中国的戏码,但是随后很快态度又转变了一百八十度,这场前所未有的博弈,正在重塑全球航空业的产业格局。
那么波音的态度为什么转变如此巨大?中国又为什么如此有底气地拒收美国的飞机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4月中旬,一则消息迅速登上国内外财经,航空的新闻头条:中国民航正式下达新指令,对波音飞机的接受和关键零部件的采购实行限制,这一决定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字通告,但它背后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如同一记炸雷,直接震动了全球航空市场。
要知道,波音在中国的业务遍布全国,从北京,上海到舟山,成都,合作项目数以百计,其中,舟山波音完工中心是波音在亚洲的唯一的完工交付基地,可谓重中之重,但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曾被称为“波音亚洲最后一站”的工厂,如今却成了飞机“退货”的前沿阵地。
仅仅一周内,三架即将交付的波音737 MAX 8被原路退回美国,让业界直呼“史无前例”,而原定在5月交付的厦门航空7架MAX飞机也全部停摆,吉祥航空更是宣布推迟接收波音787,合作关系一夜间降到冰点。
波音方面一开始三缄其口,既不回应也不辟谣,直到媒体连续多日披露退机照片以后,才由CEO凯利·奥特伯格出面表态,在财报电话会议上,他明确承认:由于美中贸易关系紧张,中国客户暂停接收波音飞机。
但接下来的话却让人十分惊讶,他说,如果中国继续这样,波音将“不再为中国制造飞机”,并考虑将这些订单转售他国,这样的态度让人不禁皱眉,你可以不满意订单被暂停,但作为商业公司,在这样敏感时期说出“停止制造,另寻买家”的话,难免带有情绪化和威胁成分。
可话音未落,波音就又“变脸”了,在说出上面的言论后,他随即表示:我们仍希望客户回归,如果他们愿意,我们仍然保留交付空间,前一秒“最后通牒”,后一秒“给一次机会”,这番言语来回反转的姿态,透露出波音的焦虑与不安。
实际上,波音这次的态度强硬之后的软化,也不是没有原因,中国市场是波音除了美国之外的第二大客户,每年交付量占其总产量的20%~25%,2024年计划交付中国市场的飞机超过50架,如果这些订单全数落空,对本就财务吃紧的波音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此时“认怂”,相反,中国已在用行动表明立场:这不是简单的商业选择,而是一场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话语权重塑。
就在波音订单被集体按下“暂停键”的同时,一款拥有“中国心”的国产大飞机,正在悄悄崛起,并走入了越来越多航空公司采购名单的核心位置,这款飞机,就是由中国商飞自主研发的C919,早在2023年C919完成首架交付时,很多人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但短短一年时间过去,C919就用出色的性能和稳定的飞行记录,打消了外界疑虑,更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根据中信证券发布的行业研报显示,截至目前,C919的订单总量已经突破1500架,其中确认订单超过900架,这个数字不仅是“概念订单”,而是真实签署并准备落地的采购合同。
最令人惊喜的是,中国三大国有航空公司: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东方航空,分别签下100架C919的订单,总数达到300架,这意味着,中国航空业的“国家队”已开始全面向国产飞机转型,海南航空旗下的航司也不甘落后,各自拿下30架以上,形成合围之势。
除了订单数,C919的生产与交付能力也在迅速提升,预计到2029年,年产量将提升至200架,而今年预计交付量为75架,这种快速的产能扩张不仅验证了国内航空工业的进步,也让供应链上下游都焕发出新的生机。
其实C919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十年磨一剑”的结晶,从设计,试飞到批量交付,整个过程克服了大量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关键系统的国产替代,发动机,航电,机身结构都在逐步实现“去美化”,摆脱了多年来对波音和空客的高度依赖。
业内专家指出:C919最重要的意义,不是简单多了一种飞机型号,而是中国航空工业彻底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壁垒,更重要的是,它还意味着中国将不再是单纯的航空消费国,而是具备独立制造和出口能力的航空大国。
国产大飞机的异军突起,正在悄悄改变着全球民航产业的格局,而波音公司的焦虑,也正是来源于此。
如果说外部环境的变化让波音措手不及,那么真正让它陷入困局的,其实是连年不断的“内伤”,根据最新的财报显示,波音已经连续六年处于亏损的状态,累计亏损高达360亿美元,平均每天亏损掉1600万美元,这可不是在游戏里面,而是真金白银的“失血”
波音这几年的亏损相当于把过去的几十年利润全部反噬殆尽,更让投资人担心的是波音的债务负担,截止目前,公司的总债务已经达到了500亿美元,利息支出逐年上升,压得公司连翻身都很难。
虽然波音拼命补漏洞,换管理层,砍预算,搞公关,但一旦市场信心动摇,哪是那么容易修复的,全球多个国家暂停其型号适航许可,大量订单被搁置或取消,2023年开始,波音还爆出零部件松动,铆钉脱落等质量问题,再度重创其信誉。
与此同时,空客借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交付量上早已超越波音,而面对中国的“退单潮”,波音转而押宝印度和东南亚市场,但这些市场基础薄弱,采购能力有限,远不及中国的稳定与规模。
实际上,现在的波音,没有技术突破,也没有市场稳定,更缺乏战略方向,它的“强硬”更多是一种表面功夫,而非真正底气,对于波音来说,中国市场已不再是“可以拿捏”的生意伙伴,而是一个强劲的对手,若波音不正视这一现实,不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竞争力,那么“失去中国”,可能只是开始。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