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达赖为什么出逃印度

1877年,即光绪三年,年幼罗布藏塔布克甲木措被确认为十二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两年后,经清中央政府的批准在西藏进行了坐床仪式,十三世喇嘛土登加措的名号正式出现在西藏的历史中。

尽管这时候的土登加措尚未“亲政”,但是其命运依然与西藏地区的前途紧密相连。


英国人对西藏地区的野心

1895年,即光绪二十一年,这时候的土登加措已经亲政,开始总理西藏地区的政教事务。

政教合一,一直以来都是藏地的政权特色。宗教领袖实际上的地位是要远超世俗领袖的。

自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逐渐衰弱,列强加快了鲸吞中国的步伐。

当时列强当中尤以英国最为虎视眈眈。中原地区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处于皇权直接管辖的范围,所以一时间并没有这么容易吃下来。所以,英国人便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西藏以及周边的附属国。

毕竟英国人已经将印度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因此以印度作为支点,将殖民势力向中国藏地辐射,这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无疑是一笔好买卖。


光绪十四年3月的时候,英国进攻隆吐山,西藏人民奋起反抗,但无能的清政府生怕战事扩大,于是便主动与英军讲和,签订了《藏印条约》。

至英国得以吞并了清王朝的藩属国孟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锡金,并取得了在亚东地区开埠的贸易特权。

然而英国人的野心自然是不止于此,整个拿下中国的西藏地区才是英国人的最终目的。


在经历了第一次侵藏战争并成功吃下了锡金地区之后,英国人已经发现当时的清中央政府显然已经难以估计西藏地区,于是便绕开清政府与西藏地区的政教领袖进行谈判,但是英国人的这一提议最终却遭到了土登加措的反对。

其实这时候,只要有点头脑的人都明白,英国人的目的就是想要整个地吃下西藏地区。不达目的,英国人就不可能会罢手的。


所以在1899年的时候,土登加措便请外蒙古哲布尊丹巴转奏清廷,提出了两点请求。

第一就是希望之后西藏事务能够直接上奏清王朝;第二希望清王朝能够援助藏地军火以对抗英国人。


清政府的无能使得藏区事务日益复杂

然而清政府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拒绝了土登加措的请求。毕竟土登加措虽然表面上说是为了抵御外敌,但也保不齐在得到了清政府的军火援助之后会拥兵自重。

虽然说清政府拒绝土登加措的请求有理,但是没有军火的西藏自然就成为了待宰的羔羊。

英国人瞅准时机,在清政府疲于应对南方的革命力量时再次发动了对西藏地区的侵略。


1903年,荣赫鹏率英军三千再度侵藏直接攻占了拉萨地区。十三世达赖不敌英军,只能逃亡到蒙古的库伦地区,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地区。

土登加措的出逃使得藏地陷入了混乱,远在北京的清政府不仅没有给予军事上的支援,还将藏地落入英军之手的责任甩锅给了土登加措。

于是清政府在与英国人签订了不平等的《拉萨条约》之后革去了土登加措十三世达赖的称号。

不过来到库伦地区的土登加措却依旧想着能够利用蒙古等地区的势力帮助自己解决西藏所面临的问题,维护自己在这一地区的统治以及宗教领袖的地位。


十三世达赖虽然是藏族的宗教领袖,但是在内蒙古地区却注定是个“不受欢迎的人”。

因为西藏与蒙古地区虽然都盛行藏传佛教,并且都是格鲁派的传统势力范围,但是蒙古地区的宗教领袖却是哲布尊丹巴活佛。


哲布尊丹巴活佛很自然地是要排挤外来的土登加措的,更别说允许土登加措在这里传法或者是执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了。

没办法,甚至此时清中央政府无力抗英的土登加措只能是派遣特使远求俄国,希望俄国人能够出兵帮助自己拿回拉萨。


但是这时候的俄国人正在与日本人开战抽身乏术,自然是拒绝了土登加措的请求。

而土登加措求俄国人干预西藏事务的这一做法却让清政府有了一些的忌惮。毕竟虽然革去了土登加措的名号,但是其人在藏地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觑。

这时候的慈禧显然不愿意藏地再生乱子,南方的革命党已经够头痛的了。于是慈禧便令西宁办事大臣和库伦办事大臣,“无论达赖行抵何处,务即迎护内地,妥为款留,勿任北去”。


就这样土登加措在蒙古国转悠了一圈之后还是只能无奈回到藏地,但是英方却多般阻挠,不让其归藏,最终土登加措有家不能回,在青海的塔尔寺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只能在1908年的时候再次进京觐见慈禧。

这次进京觐见慈禧,慈禧自觉理亏,于是便又重新赐予土登加措十三世达赖的称号,并授予金册。同时还拉着土登加措一起见了英国公使朱尔典,以平息西藏事端。


就这样,相当于默认了西藏的状况。慈禧太后和清廷一而再地退让使得西藏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英国人见此也笃定此后进一步在西藏搞事情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没过多久,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先后驾崩。年轻的溥仪就继承了大清王朝的皇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皇帝。

川滇大臣赵尔丰带兵进藏,土登加措出逃印度

新皇即位,时局动荡。加上驻藏大臣联豫接连推出各种不合时宜的政治改革措施,使得西藏地区的局势愈发动荡,甚至引起了骚乱。

按理说在联豫张荫棠在西藏的改革措施本应该是积极的,但是到了苏联任驻藏大臣之后却因为没有顾及到维护西藏各方的利益而遭到了反对。因此才造成了西藏的政局不稳。


此时即便是土登加措也难以维持稳定的局面,没办法联豫只能是再请清廷策应支援。

而此时的清廷哪里有能力去镇压藏区的动乱呢?最终思来想去,决定让川军入藏对动乱进行镇压。


川滇大臣赵尔丰带兵进藏四处与藏军交战,使得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愈演愈烈。

事情远远超出了清廷以及土登加措的预料。川滇大臣赵尔丰本是保皇派,对于革命党人和主张革新的大臣,如张荫棠等人本就不满,进藏之后便将对革命党人与改革派的怨气全都撒在了藏区人民的身上,使得藏地军民与川军之间的矛盾愈深。


这时候,土登加措也只能是致电各国驻京公使,要求迫使清廷撤军,同时下令征调民兵阻截川军。

然而面对来势汹汹的川军,藏军不敌,1910年3月初,川军杀抵拉萨。生怕被赵尔川报复的土登加措只能再次逃亡。这次土登加措可不敢往中原地区跑,也不敢北上,只能是逃到印度的噶伦堡。


在得知土登加措逃亡印度之后,清廷再次发布上谕,第二次革去了土登加措十三世喇嘛的名号。

土登加措也成为历代达赖喇嘛中唯一一个连续两次被中央政府革去名号的达赖喇嘛。

去到印度之后的土登加措被英政府裹挟,也渐渐地开始有了图谋西藏独立的想法。毕竟以当时的大清王朝的实力来说,已经不能为西藏提供庇护了。


两年后,也就是1913年,此时虽然北洋政府已经成立,但是西藏地区的问题却也依旧没有解决。

新建立的北洋政府希望能够尽快处理好西藏事务,而英政府却希望在北洋政府立足未稳的时候使西藏从中国独立出去。

于是英政府便以调停西藏地区的冲突为借口,公然介入西藏事务。


当时北洋政府派出了陈怡范作为谈判代表,而英国方面则是派出外务大臣麦克马洪,同时英国政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坚持让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伦钦夏扎·班觉多吉(亲英的贵族、达赖喇嘛特使)为单独一方,将其地位提高到了与北洋代表同等高度的地位。


英国人在西藏问题上的遗毒

随后,在英政府的指导下,欲迫使北洋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这份条约约定中方不得驻兵西藏,而西藏的内政则是由英国代管理。

实际上,这份条约就相当于将西藏交到了英国人的手中。条约内容不仅遭到了中方的反对,就连本有独立想法的土登加措也难以接受。

中方代表拒绝在这份条约上签字,而英国人竟然在缺少中方人员的情况下擅自与土登加措的代表钦夏扎·班觉多吉签订了条约。


这份条约最终没能得到中国政府的承认,英国人也自知理亏,再后来也基本不敢提及这份条约上的内容。

但是这份条约为祸最大的就是在签订之前,钦夏扎·班觉暗中与英国人沟通,将西藏东南部边界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印,这就是后来的“麦克马洪线”,此后中印之间的部分边界争议来源于此。


此后,土登加措在英国人的裹挟下成为了一个傀儡宗教领袖,一直到民国八年,北京政府派朱绣入藏,在经过了多轮会谈之后,自己有错的土登加措则表示愿意再次服从中央政府。


自此,西藏局势才再次得以稳定。

而自始至终都可以看出,在土登加措的一生中,都是在想方设法游走于外部势力与清政府之间,以此想要保全其宗教领袖的地位,而英国人则是不断地挑动西藏问题,以此达到侵吞我国版图的罪恶野心。

时至今日,西藏问题的遗毒,都与罪恶的英国人脱不了干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达赖   北洋   清廷   印度   西藏   英国   条约   英国人   大臣   清政府   地区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