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亿的“糊涂账”,终于开始清算了,已经有人被抓


又又又有企业家出事了!


2025年7月5日,瑞斯康达突然官宣:61岁董事长李月杰和75岁元老朱春城被警方双双带走。



这是A股市场最大的造假案——“专网通信”骗局被揭晓后,头一次有人“进去”。


这场骗局的始作俑者叫隋田力,瑞斯康达和被带走的两位老总,都只是他play中的一环。


隋田力打着“专网通信”的噱头,把A股市场当“提款机”,骗了900多亿,十几家上市公司被耍得团团转。


如今,这些“受害者”退市的退市,跳楼的跳楼,百万股民血汗钱打水漂。


隋田力究竟是何许人也,究竟有什么大能耐?而那些被坑惨的上市公司,又怎会被同一个骗子带入坑?



隋田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大专学历,1998年他辞职下海,开了一家名为“星地通”的公司,当上老板。



隋田力来回折腾了几年也没翻出什么水花,他发现,老老实实做生意来钱太慢了。


于是他把歪主意打到了上市公司的头上,在他看来,只要能骗取上市公司达成合作,自己就能从中“浑水摸鱼”,捞到资源和利益,甚至一夜暴富。


就这样,一张由隋田力精心编织的惊天大网悄然拉开帷幕。


要想让骗局得逞,第一步便是博得上市公司的信任,他开始包装起自己的人设。


隋田力为自己安上“海归博士”“电子通讯专家”等高大上的头衔。


他还在办公室挂上自己和政企人士的合影,对外暗示与某位大领导关系密切,能拿到保密项目。


靠着这些半真半假的东西,隋田力让别人相信他是人脉广大、后台强硬的圈内神秘“大佬”,仿佛跟他合作就能抱上国企的大腿。



有了人设之后,第二步便是抛出“专网通信业务”的诱饵,吸引上市公司“上钩”。


“专网通信”是专门给部队、电网等特殊单位单独建设的网络,跟平时手机用的移动、电信网不是一条线。


隋田力声称自己手里握着这些“好项目”,而且是与大型国企合作。


国企需要采购大量原材料,上市公司先向他指定的公司进货,再卖给国企,一进一出就能稳稳赚差价。


隋田力拍着胸脯保证,这些国企背景、实力雄厚,绝对不会拖欠尾款,可以放100个心,一定“稳赚不赔”。


在这样的诱惑下,自2009年开始,短短12年时间,一家接一家上市公司不断签单,加起来足足有900亿“业绩”。


而最重要的一步,则是把“鱼”养肥之后完美收网。


其实,在整个交易链环节中,无论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还是下游收购原材料的国企,全都由隋田力一手控制。



他先让上市公司付全款,从自己控制的供应商买原材料,指付给上市公司十分之一预付款,其余90%尾款并不能立刻回流。


隋田力再拿着中间90%的资金去找下一家上市公司“合作”。他拿新忽悠来的货款填补旧窟窿,把雪球越滚越大。


直到2021年,上海通信公司80多亿货款颗粒无收,随后10几家上市公司接连出事,砸进去的钱加起来将近1000亿。


而隋田力早就揣着几百亿现金,跑得无影无踪。



隋田力的套路并不高明,可这场骗局中却藏着太多细思极恐的疑点。


按常理说,上市公司团队十分专业,为何没能察觉隋田力的业务不靠谱?即使员工被骗,背后掌门人都是资本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狐狸”,又怎会让一个江湖骗子牵着鼻子走?


这些被“骗”的上市公司,难道真是单纯无知、可怜兮兮的“小白兔”?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他们心里一开始就知道所谓的“专网通信”业务是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可他们不但愿意被宰,竟然还和骗子一起弄虚作假。


那么,这些上市公司明知道有坑,为什么还争先恐后往里跳?


其一是为了美化公司业绩。


参与“专网通信”业务,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增加公司账面收入,虽然这些收入并不是公司实实在在的经营成果,但只要财报数据好看,就能吸引更多人买公司的股票。


拿瑞斯康达来说,董事长明知道采购商跟隋田力是一伙的,可他仍指使财务部门伪造合同和发票。短短两年时间,就把公司账面增加6个亿,利润也跟着虚胖2亿多。



到了审计环节,他再把采购合同日期往前改,再配上假冒的“验收单”蒙混过关。


此时,公司股价也从8元直接涨到15元,他再趁机通过大宗交易疯狂套现。


其二是短期利益的诱惑。


隋田力与上市公司达成协议:会按照垫资的金额和时间为其抽成。


比如江苏舜天自掏腰包把钱垫付给上游公司,然后拿到下游一小部分预付款。中间利润跟垫资的多少、垫资时间的长短直接挂钩。


还有些公司只负责走账、传递合同单据等操作,然后按资金流水的2%收手续费。对这些公司来说,不用直接投资,只要配合完成流程操作就能拿服务费。


这些模式并不涉及生产、销售的实际业务,只要把资金转起来就能有收益,对于想快速赚钱的公司是非常大的诱惑。



其三是侥幸心理作祟。


这个骗局除了能给公司带来“业绩增长”和利润,参与其中的高管人员,也能从中获得个人业绩、薪酬提升、股票套现之类的好处。


更关键的是,他们认为“专网通信”涉及保密单位,很多信息不能公布,再加上隋田力自称后台足够硬,等于有了“豁免权”,因此风险极低。


这些上市公司并不傻,他们一方面为了利益和骗子偷偷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即便骗局被曝光,他们还能假装自己是受害者,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再完美的谎言,也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刻。


2021年,上海电气公司发布声明,下属公司80多亿的账款不能收回,这个消息如同一个惊雷,把整个骗局劈开了口子。


短短几天,先后有15家上市公司发出公告,承认他们和隋田力也有相关业务往来,一共亏了接近1000个亿。


其中,江苏舜天用13年吹起的业绩泡沫瞬间被戳破;ST凯乐被监管部门查账,最终无奈退市;上海电气总裁被压力压垮,从高楼一跃而下,留下一声叹息。



然而,与涉案金额形成强烈反差的事,监管部门的处罚却有些力不从心。


案发后,监管部门对涉事公司及隋田力本人启动调查,隋田力被罚1000万,其他深度参与的公司也以相同金额处罚了事。


这样的力度不仅难以形成震慑,更让某些企业觉得“违法成本太低”,甚至在被处罚后仍心存侥幸。


而蒙受巨额损失的投资者们也在质疑:这样的处罚,如何能堵住资本市场的造假漏洞?


随着案件调查深入,监管部门终于开始动真格,不断加大追责力度。


监管部门联合司法机关启动刑事调查,7月7日,瑞斯康达董事长李月杰、董事朱春城因涉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20天之后,力源科技老板沈万中也因为在财务流程做假账,被法院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隋田力控制的上下游公司及相关涉案人员均被列入侦查范围,多地法院正在受理投资者针对上市公司的虚假陈述索赔案。


如今,A股市场的法律监管正处在不断完善规则的过渡期,资本市场对违规操作亮出0容忍的态度,当罚单变成法律制裁,等待造假者的必将是无法逃避的牢狱之灾。


这场跨度10余年的骗局,撕开了资本市场的虚伪面纱。


无论是骗子的贪婪、上市公司的合谋,亦或是监管的乏力,没有一个无辜者。可最后的千亿苦果,却要由投资者来背负。


如今的重拳追责,不仅是对违法者的惩戒,更是对市场净化的开始。


即使资本市场水再深,也不能成为逍遥法外的乐园。


只有让造假者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才能让市场恢复本该有的公平与透明,让每一笔交易都能经得起阳光的检验。

-END-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61岁董事长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曾卷入“专网通信”骗局》

2.每日经济新闻《“900亿元连环骗局”新进展!北京朝阳公安出手,“大佬”李月杰栽倒,旗下公司2年虚增收入超6亿元,4年亏超10亿元》

3.上海证券报《“专网通信案”启动刑事追责,造假者“牢底坐穿”指日可待》

4.环球时报《深交所:对隋田力等公开谴责!》

作者:橘子皮

编辑:柳叶叨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7

标签:财经   糊涂账   上市公司   公司   骗局   通信   资本市场   国企   业务   原材料   骗子   大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