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价格一路飙升,竟让电商平台上演 “毁约戏码”—— 河南郑先生花 45015 元在某平台购入 50 克黄金,订单已显示派送中,却被平台莫名取消,只愿赔偿 200 元。而因金价暴涨,郑先生重新购金多花近 2000 元,这笔损失谁来买单?平台以 “超出正常生活需求” 为由拦截订单,看似在遏制 “黄牛”,实则暴露了其无视契约、规避风险的 “玩不起” 心态。
平台的操作,从法律层面早已构成违约。根据《民法典》规定,买家提交订单并付款成功时,买卖合同即已成立。郑先生完成支付、订单进入派送阶段,意味着双方权利义务已明确,平台单方面拦截取消订单,且未提前通知,完全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更荒唐的是,平台所谓的 “系统综合判定” 标准充满随意性 —— 郑先生用另一实名账号在同一平台就能成功购金,这种双重标准,让 “防止损害普通用户利益” 的说辞沦为借口,本质上是金价上涨后,平台不愿承担履约成本而选择的违约行为。
即便网友猜测郑先生有 “黄牛” 嫌疑,也不能成为平台毁约的理由。平台规则中并未禁止用户购买黄金后转售,更何况 “一根金条” 的购买量,很难与 “囤积居奇、损害他人利益” 的黄牛行为画等号。退一步讲,即便平台认为用户存在异常交易,也应遵循法定程序:先向用户核实情况、说明理由,而非直接取消订单甚至删除购买记录。这种 “先斩后奏” 的操作,不仅剥夺了用户的知情权,更涉嫌销毁交易证据,暴露了其处理问题的傲慢与蛮横。
律师明确指出,郑先生因平台违约产生的 1800 多元差价损失,理应全部由平台赔偿。平台仅愿赔付 200 元的方案,与郑先生的实际损失相去甚远,更不符合《民法典》中 “违约方需赔偿全部损失” 的规定。黄金涨价带来的市场波动,本是商业活动中需承担的正常风险,平台不能将自身应负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此次事件也给所有电商平台敲响警钟:规则的制定与执行需坚守法律底线,“系统判定” 不能成为随意毁约的挡箭牌,唯有尊重契约精神、保障消费者权益,才能真正赢得信任。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