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现在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上升趋势,让很多医生都挺忧心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很清楚,全球范围内,十年间因为糖尿病去世的人增加了将近七成,其中大部分是2型糖尿病。
咱们国家呢,糖尿病患者总数排在世界第一,而且越来越年轻化。
其实啊,直接要命的往往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后面跟着的心脑血管问题、肾衰竭或者严重感染这些并发症。
这些麻烦,常常是长期血糖没管好、生活习惯跑偏了积累出来的。
很多病友觉得,只要按时吃药、定期测血糖就安全了。
但医生们在临床中发现,有些看起来不起眼的习惯,特别是晚上的那些事儿,很可能成了拖垮健康的“隐形杀手”。
睡眠质量堪称关键之点。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睡眠状况直接关乎血糖波动以及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芝加哥大学做过一个实验,让健康人连续六晚每晚少睡一个半小时,结果他们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就下降了16%,餐后血糖峰值也明显升高。
这种短期变化要是发生在糖尿病人身上,很容易让本来就不太稳的血糖控制彻底乱套。
睡不够会升高压力激素(皮质醇),让肝脏释放更多葡萄糖,还会干扰控制饥饿和饱腹感的激素,让人更想吃高糖高脂的东西。
这对胰岛功能已经不太行的朋友来说,简直是多重打击,几个月内就可能让糖化血红蛋白明显升高。
可能有人会说:“偶尔熬个一两个小时夜,问题不大吧?” 医生提醒您,这种想法小看了咱们身体晚上的生物钟。
胰岛素分泌和利用的效率,晚上和白天不一样。
进入深睡眠后,身体里那个让人兴奋的交感神经消停了,血糖调节系统趋于稳定,肝脏造糖也少了。
晚睡会推迟这个过程,让凌晨的血糖水平偏高。
时间长了,基础血糖就上去了。
韩国一项跟踪1600多位糖尿病人的研究发现,习惯晚睡(平均晚上11点半以后睡)的人,在同样的吃药吃饭条件下,空腹血糖平均高出0.6,糖化血红蛋白高出0.3个点,而且半夜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更高。
这数字看着不大,但对长期并发症风险的累积影响,可不能忽视。
如果确实因为工作或家里有事不得不晚睡,医生建议,至少尽量避免睡前做这三件事,它们会让晚睡的坏处加倍放大:
第一件是睡前大吃大喝,特别是高碳水高脂肪的夜宵。
糖尿病人的胃排空速度和健康人差不多,但晚上吃高糖食物,正好撞上血糖调节最不给力的时间段,负担特别重。
研究发现,同样吃一顿,夜宵后两小时的血糖峰值能比白天高出20%到25%,而胰岛素分泌反应还更慢、更少。
这意味着夜宵带来的血糖冲击又猛又持久,还会让你更难入睡,加重第二天的胰岛素抵抗。
第二件是睡前经历高强度情绪刺激。
比如长时间刷新闻、玩紧张刺激的游戏、或者跟人争论。
情绪激动之时,交感神经会即刻被唤醒,大量诸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之类的“压力激素”被释放,促使肝脏赶忙分解糖原,从而使血糖急剧上升
糖尿病人因为胰岛素反应跟不上,没法快速把血糖拉回正常范围,结果就是夜里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大幅波动。这种波动不仅伤血管,还会增加半夜心律不齐的风险。
有统计显示,血糖波动特别大的人,五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能高出将近一半。
第三件事为睡前饮用含咖啡因或者酒精的饮品。
咖啡因在大多数人身体里要4到6小时才能代谢掉一半,糖尿病人可能更慢,超过8小时。
睡前饮用,将影响进入深度睡眠的时长,破坏夜间血糖的稳定状态。
酒精呢,短期内可能让血糖降一点(因为它抑制肝脏放糖),但在代谢过程中会引发“反跳”,导致睡眠后半程血糖反而飙升。
这种血糖的“过山车”状态对微血管伤害特别大,可能在肾脏和视网膜悄悄搞破坏。
广东有家三甲医院跟踪了200位糖尿病人两年,发现那些既晚睡、又有吃夜宵、睡前情绪激动或喝咖啡因饮料习惯的人,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升高了0.8个点,出现新发微血管并发症(比如肾病、眼病)的比例几乎是其他病人的两倍。
这种伤害一旦形成,就算后来血糖控制好了,也很难完全修复。
很多人可能以为,晚睡的危害就是单纯的“睡眠不足”。
其实没那么简单,它还在悄悄地改变你的代谢节奏、激素水平、血管状态,甚至影响肚子里的肠道菌群。
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就发现,仅仅晚睡一周(比平时晚2小时),肠道里的“好菌”比例就能下降超过10%。
这些菌群减少,会削弱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糖尿病人本身肠道菌群就不太平衡,这种变化可能让胰岛功能衰退得更快。
那有人会问了:“既然晚睡风险这么大,如果我保证总的睡眠时间,白天多补觉,能不能把危害抵消掉呢?”
目前的证据表明,白天补觉只能部分恢复点精神和体力,却没法完全修复被打乱的代谢节律。
咱们身体的生物钟是靠光照、活动和吃饭时间来校准的。
晚睡会导致身体内部的节奏和外界的昼夜周期对不上号,干扰激素分泌和代谢酶的活性。
有研究就指出,晚上睡不够、靠白天补觉的糖尿病人,他们对胰岛素的敏感度仍然比作息正常的人低12%到15%。
这说明,生物钟错乱带来的代谢问题,光靠补觉是补不回来的。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不得不晚睡的朋友,在不明显增加血糖风险的前提下,尽量维持代谢相对稳定呢?
一些研究正在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比如建议在晚睡前至少两小时就别吃东西了、避免接触手机电脑的蓝光、睡前做做低强度的拉伸或者温水泡泡脚让身体放松下来,甚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定时服用二甲双胍或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来调整夜间的血糖曲线。
不过这些方法效果因人而异,还需要更多大规模研究来验证。
就目前来看,医生们还是认为,对糖尿病人来说,尽量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时间,才是降低死亡风险更靠谱的选择。毕竟,身体这台精密的仪器,还是跟着自然的昼夜节律走最踏实。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王玉秀,方捷.防治糖尿病,中医有妙招[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4,(07):50-51.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