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日经新闻调查显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区域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德国经济已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创下近十年最严重的经济收缩。
与此同时,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德国对华直接投资逆势增长8.6%,中国市场为德国汽车产业贡献了超32%的全球利润。
在全球经济阴云密布、地缘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一场围绕中国的外交风暴悄然酝酿。德国新任外长瓦德富尔访日前夕,罕见公开对中国连下“三道禁令”,并高调宣布将与日本联手对华施压。中方对此回应态度坚决,背后逻辑值得深思。
8月18日,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尚未抵达东京,便在柏林以强硬措辞对中国提出三项“不准”:
这一表态迅速点燃亚欧政经圈舆论。德国《明镜》周刊评论称,这一“下马威”是德国对华政策近年最为激进的转折点。瓦德富尔此举意在访日和美欧战略对接前,为德国在亚太“刷存在感”,也为德日联合遏制中国做舆论铺垫。
外界关注的焦点在于,此次“三不准”并非偶发言论,而是德国高层对中国系统性施压策略的集中体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一项全球经贸风险调查显示,亚太地缘紧张正成为全球产业链最大不确定因素,而德国此次卷入亚太事务,背后既有经济焦虑,也有政治算计。
德日外长会谈刚落幕,双方便联合对外发声,指责中国“威胁地区安全”,并宣布将进一步加强国防开支,推动供应链多元化。日本外务省随即发布声明,强调日德将共同应对中国与俄罗斯“合作带来的挑战”。
德国此番“联日抗中”,并非单纯外交姿态。欧洲议会安全政策智库8月最新报告指出,德日两国均面临能源、原材料高度依赖中国的现实困境,尤其在高端芯片、稀土等关键领域对华依存度超过60%。德国联邦经济部数据显示,德国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华市场利润率远超欧美其他市场。正因如此,德国一面在政界高调对华强硬,另一面企业界却持续深耕中国市场,构成鲜明反差。
值得警惕的是,瓦德富尔访日正值日本战败80周年纪念日。多家国际媒体分析,德国选择此时高调访日,既有历史象征意味,也带有对亚太安全架构“再洗牌”的意图。德国希望借助日本与美国的地区影响力,为自身在印太战略争取更多筹码。
梳理德国“三不准”的具体内容,不难发现其背后盘算:
瓦德富尔指责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军民两用物资供应方”,并称“没有中国的支持,俄乌冲突不可能持续”。但事实是,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公开资料显示,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以民用为主,未向俄方提供致命性武器。
中国商务部强调,中国对俄民用物资出口审批标准更高于欧盟。德国自身却在2024年对乌克兰加大坦克等重武器援助,成为欧盟对乌军援大国。中方发言人反问,“真正激化冲突的究竟是谁?”
德国批评中国对稀土出口设限,影响德国、日本芯片制造业安全。事实上,中国对欧盟等民用稀土早已全面开放,管制的主要是军民两用稀土。德国联邦工业协会2025年上半年报告也显示,国内稀土短缺只影响军工制造,并未波及大众消费品。中方屡次澄清,德国所谓稀土“卡脖子”问题,实为本国军工扩张的焦虑。
瓦德富尔公开批评中国“单边改变台海、南海及东海现状”,宣称“激化将影响全球安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8月18日明确表态,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中国要求包括德国在内的域外国家,尊重亚太国家通过协商解决争议的努力,拒绝外部势力挑动地区紧张。
德国为何在此时对华施压?答案藏在其国内经济的困境之下。德国联邦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GDP同比下滑1.2%,制造业裁员潮持续,投资大幅缩减。德媒普遍认为,政府急需为经济困境寻找“外部目标”,中国正成为“替罪羊”。
德企对华依赖的现实无法掩盖。上半年,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利润占比首次突破32%。宝马、博世等巨头持续加码中国投资。德国经济学家克劳斯·齐默尔曼指出,德国若与中国“脱钩断链”,将对本国经济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
尽管政界频频对华表态强硬,企业界则多次通过德国工商大会等渠道表达对政府政策的担忧。德国《商报》援引多位企业高管观点称,“中国市场是德国制造业最后的增长引擎”。
面对德国的“三不准”和德日联合施压,中方反应极为克制且有力。中国商务部、外交部接连发声,强调中德经济互补性强,应以合作管控分歧。针对德国“不公平贸易”指控,中方反击称,欧盟近期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企加征关税,已严重损害中欧经贸关系。
作为反制,中方对欧盟两家主要银行实施交易禁令,将2024年中欧峰会时长压缩至24小时,并取消联合声明。中国外交系统近年对外表态更趋“说到做到”。据《环球时报》梳理,2025年中国对欧盟及德国的制度性反制措施覆盖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层面,强调“对等回应”,力求通过实际行动倒逼对方修正对华政策。
中国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家李海东分析,德国对华“下马威”未获欧盟内部一致支持。法国、意大利等国对全面遏制中国持保留态度,德国政府内部政企分歧明显。中国在回应时更多采取制度性、针对性的反制举措,既保持外交专业克制,又有力维护自身核心利益。
德日“联手抗中”,表面上看是亚欧两大经济体的战略合谋,实则反映出全球力量格局的深层调整。
欧盟对华政策近年分歧加剧。欧洲议会2025年春季调查显示,成员国内部对“脱钩断链”态度南辕北辙。
德国政府高调对华表态,更多是出于对美国战略压力和本国经济焦虑的权宜之计。美国在亚太强化同盟体系,鼓励欧洲“东进”,德国则希望借助日本影响力,在印太事务中获得更多发言权。
中国则以坚决立场和灵活策略应对。王毅国务委员多次强调,中国不惧竞争,但坚决反对“规则双标”。中国要求规则制定者同样遵守规则,拒绝将经济议题政治化。
事实上,中国近年来不断推动中欧、中德经贸关系多元化,强化与法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成员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德国在中国市场的高度获利,令其对彻底“脱钩”始终心存顾虑。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2025-08-19 10:07:德外长访日攻击中国,中方驳斥
更新时间:2025-08-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