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会上面无表情,连问3个问题,现场的高层没有一人敢吱声

在克里姆林宫深处的那间会议室里,气压仿佛比莫斯科冬天的天空还低。普京坐在主位,面无表情地连抛三个问题,干脆利落、不带感情。

问题指向经济,句句刺骨。

而台下,不管是总理米舒斯京,还是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全都低头不语,空气中几乎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

这种沉默,不只是畏惧,更是对现实的无声承认。2025年,俄罗斯经济正经历一次高烧退后的冷却期:增长骤降、财政吃紧、内外交困。

普京的三个问题,不只是给高官们的灵魂拷问,更像是在对整个国家喊话:我们还能怎么撑下去?

那么普京究竟问了什么让在场官员这么紧张?

经济增长失速

普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这么低?”

根据官方数据,2025年前七个月,GDP同比增长只有1.1%,而7月份更是只有0.4%。这个数字不仅没达到年初预设的2.5%,甚至两度下调后连新目标1.2%都快保不住了。

最关键的是,普京自己早在去年底就定下了“要超过全球平均增速3%”的目标,如今看起来完全是镜中花、水中月。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的背景:为什么在2023-2024年还能保持4%以上的超高增长,而到了今年就像熄了火?

原因并不复杂,过去两年的高增长,靠的是“战争景气”,国防订单暴涨、军工产能全开,刺激了整个工业体系的“虚假繁荣”。

《金融时报》曾形容这是一种“过热型增长”,本质上是战时经济的非常态表现。一旦战场上的需求稳定下来,经济自然就冷却了。

但还有更深层次的麻烦。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订单,还有通胀。当劳动力大量被征召进军队,剩下的人手变得稀缺,工资自然上涨。企业成本飙升,商品价格跟着飞涨。

俄央行为了控制物价,只能不断维持高利率,最新一次会议又把基准利率维持在13%。这直接打击了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经济像一辆脚踩刹车的车,怎么可能跑得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看不下去了,最近下调了俄罗斯的全年增长预期,理由很明确:结构性的问题远比短期刺激更顽固

俄罗斯的经济不是感冒了,而是体质出了问题。

勒紧裤腰带下的“双线作战”

关于俄罗斯双线作战还能持续多久也是个经济问题。俄罗斯现在既要打仗,又要搞建设,财政压力根本扛不住。

打仗要钱,尤其是乌东战线的拉锯战,天天烧钱。俄罗斯国防预算已经连续三年上涨,今年占GDP的比重预估超过6%。

根据《简氏防务周刊》的估算,俄军在乌克兰的每一天都要消耗超过1亿美元的直接军费。这还不算后勤、抚恤、武器研发等隐性成本。但问题是,这个“无底洞”还不能停,战争没有结束,军费就不能削。

与此同时,制裁像一张越来越紧的网。能源出口,曾是俄罗斯财政的“大腿”,如今也开始发软。西方的限价政策、乌克兰的无人机攻击、以及全球能源价格的波动,让俄罗斯的油气出口收入锐减。

根据《金融时报》报道,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的能源收入同比下降了近20%。而财政收入中有一半靠能源,这一削,财政立刻捉襟见肘。

更糟的是,支出没法减。战争的需求刚性摆在那,养老金、军人工资、军工企业补贴一个都不能少。为了填补这个大洞,财政部只能发债或者动用储备基金,但这些都是“饮鸩止渴”。

《华尔街日报》曾指出,俄罗斯财政赤字可能在2025年突破GDP的4%。这意味着,留给民生和经济刺激的空间越来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的“双线作战”更像是在玩高难度平衡术,一个不稳就是全面失衡。

突围之路何在?

第三个问题,也是最沉重的那个:“我们还有哪些选择?”这话说得不重,却像最后一道防线。普京知道,靠国内资源扛下去已经越来越吃力,必须另辟蹊径。

外交上,俄罗斯一边加深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另一边谨慎寻找其他“非西方”伙伴。

今年普京访华与中方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的新备忘录,计划通过蒙古将俄气输往中国。如果一切顺利,俄罗斯有望获得提前支付的资金缓解财政燃眉之急。

但是这个项目短期内能否落地仍存变数。而且,即便项目启动,建设周期也至少需要三年,不能指望立竿见影。

回到国内,选择更是左右为难。加息,可能压住通胀,但会压垮投资;不加息,通胀继续肆虐,民众怨声载道。

普京在会上问:“是否需要更高的利率?”央行行长眼神一闪,终究没敢回答。

加税也是一个选项,但在经济低迷、人民荷包变薄的当下,一旦加税,无异于火上浇油。

历史上,俄罗斯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时也曾加税,结果是抗议潮此起彼伏,社会稳定一度摇摆不定。现在再来一次,政治风险极大。

所以,突围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治理能力的终极考验。每一条路都不是坦途,普京需要的不仅是答案,更是勇气与智慧。

靠“战争红利”撑起来的增长神话已经破灭,财政压力如影随形。外交突围虽有希望,但短期内难见成效。

真正的挑战,是如何在“大炮与黄油”之间找到那条艰难的平衡线。

克里姆林宫的沉默,不是安静,而是风暴前的低语。未来的俄罗斯,必须在沉默中做出抉择,否则,下一次普京再问,恐怕连沉默都不再是选择。

参考信息:中俄已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达成协议?外交部回应2025-09-02 21:20·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简氏防务周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财经   会上   高层   表情   现场   俄罗斯   经济   财政   克里姆林宫   西伯利亚   战争   通胀   作战   央行   乌克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