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只能在美国读书,求求大家捐款。”
一位母亲将募捐信息发布在社交平台,原以为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
没想到评论区是一片谩骂,指责她为一己私利将女儿变成傀儡。
但她始终坚信,只有美国的教育,才能让女儿摆脱普通人的底色。
那么她最后是否成功?谁又为她买的单?
郑曼文心里有个从未愈合的伤口,叫“大学”。
她生在穷山村,命运没给她一张校园的入场券。这份遗憾像一根刺,深深扎进她的前半生。
于是,她把所有希望,都浇筑在女儿小洁身上。
她要亲手为女儿建一座象牙塔,一座她自己从未抵达过的、金碧辉煌的塔。
她坚信,只有最顶尖的教育,最好是美国的,才能让女儿彻底摆脱自己那种匮乏、遗憾的人生底色。
小洁的亲生父亲王先生,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好人。
他的人生没什么宏大叙事,只希望女儿能笑呵呵地过完一辈子,平安,健康,就好。
但在郑曼文眼里,这种“佛系”育儿简直是耽误孩子。
她为小洁规划的童年,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塞得密不透风。
一个要女儿快乐,一个要女儿“成功”,这两种人生观,在同一个屋檐下,除了争吵,别无其他。
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为了让郑曼文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王先生几乎净身出户,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了母女俩。
他以为这笔钱,能为前妻的教育理想买单。他太天真了,他根本不知道,这个理想的胃口有多大。
离婚后的郑曼文,一边倒腾名牌包包赚钱,一边带着女儿在各个培训机构间冲锋陷阵。
在生意场上,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李先生。
李先生家境殷实,是个小老板。
起初,他非常欣赏郑曼文对女儿教育的这份“狠劲”,觉得她是一个有远见的母亲。
他的出现,仿佛给郑曼文那疯狂的梦想安上了一双翅膀。
郑曼文的胆子更大了。她不顾李先生的劝阻,执意把正在读高中的小洁送去了美国。
一开始,李先生尚能负担。但留学就是个无底洞,费用一年比一年高。
当小洁真的考上加州大学,那张写着每年7万美金学费的通知书寄到家里时,这双“翅膀”终于断了。
李先生累了,也怕了。他无法再为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孩,投入一个看不见底的未来。
这段婚姻,也完了。郑曼文分到了五十万现金和一辆车。
但这笔钱,在一年近五十万人民币的学费面前,单薄得像一张纸。
200万的学费缺口,像一座大山压在郑曼文面前。她走投无路,只能回头去找那两个被她“理想”耗尽的男人。
她先找到女儿的生父王先生。
王先生为女儿的优秀感到骄傲,但面对这笔钱,他只剩下无力。
他早已重组家庭,有了新的孩子,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实在拿不出更多。
最后,他咬着牙转了十万块,近乎哀求地说,这是他的全部了,希望从此两不相欠。
第二任前夫李先生则更加干脆。
电话里,他的语气冰冷而坚决:我们已经离婚,小洁不是我的亲女儿,我给你的房子、车子和五十万,已经仁至义尽。
所有路都被堵死,郑曼文卖掉了自己最后一套房。为了筹钱,也为了活下去,她甚至去了一家毛线厂当女工,日夜劳作。
那点微薄的薪水,对比巨额学费,无异于想用勺子舀干大海。
可她眼神里没有退缩,只有一种近乎悲壮的执拗: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读完。
当郑曼文的故事和求助信被媒体曝光,她非但没有等来预想中的援手,反而被卷入了舆论的漩涡。
评论区里,是铺天盖地的指责:“没那个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这不是爱,是虚荣!”
“为什么要绑架两个家庭,去成全你一个人的执念?”
“国内的好大学就不是出路吗?非要去美国才算成功?”
公众的逻辑很简单,也很朴素:教育要量力而行。
人们无法共情这份倾家荡产、撕裂家庭换来的“名校梦”。
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更像一场被虚荣心驱动的、绑架了所有人的人生豪赌。
争议声中,原计划帮她募捐的节目组也打了退堂鼓。公众用最直接的方式,对这份沉重的母爱投出了否决票。
故事的最后,小洁靠着母亲卖房的钱,或许能勉强踏入大学的校门。
但之后三年呢?郑曼文那份女工的薪水,又能撑多久?
父母爱子,为之计深远。但这份深远,不该是一场毫无退路的豪赌。当执念撞上现实的冰墙,被压垮的,又岂止是母亲一个人。
只是没人知道,被母亲用整个世界顶进名校的女儿,未来脚下的路,是坦途,还是悬崖。
更新时间:2025-08-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