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上海浦东玫瑰花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在人的帮助下,慢慢爬上了台阶。
她走到一座墓碑前,用手轻轻摩挲着墓碑上的字迹,上面写着:““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
那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是王玉龄,而她朝思暮想的丈夫,正是张灵甫。
墓外和墓内相隔了大半个世纪,而她对夫君的思念与深情,早已被她亲手刻在墓碑上的一句诗里。
结婚
一九四五年,在很多人眼中,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太平盛世,而在王玉龄与张灵甫的人生中,则是他们两个人生转折的开始。
王玉龄出身湖南长沙名门望族,其父是保定军事学校毕业生,与叶挺为同窗。
优渥的家庭背景,加上良好的教养,造就了她落落大方,自有一股不俗的气场。
在乱世中,王氏一族也不能幸免,他们在各地奔波,但他们都坚持要王玉龄读书,为她后来独立自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张灵甫当时已经是国军的一员名将,在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不但能征善战,还颇有几分儒将之风,喜好诗文,与寻常莽夫大不相同。
他早年结了三次婚,却都以悔恨而结束,他的心中一直向往着一份真正的爱情。
张灵甫在长沙一间理发馆,一眼就看中了镜子里的王玉龄,于是停住了脚步,仔细端详。
王玉龄年少气盛,哪里受得了这样的冒犯,当即怒目而视。
这短暂的一眼,虽是充满了火花,但却意外地点燃了两人之间的爱情之火。
王玉龄并没有将这件事情放在心上,只是将其当成了一个小混混。
谁知,才过了几日,王玉龄就被人请去赴宴了。
席间,张处长来报信,见王玉龄的伯母十分年轻,连忙询问她今年几岁。王玉龄的伯母答道:“三十二。”
张处长一听王玉龄的伯母32岁,转头对张灵甫道:“张灵甫,你也32了,你和她年纪相仿,我敬你一杯!”
张灵甫一听张处长说是三十二,其实此时的的张灵甫年纪也有四十多了,顿时他的脸就红了一下。
张处长也不以为意,继续道:“我们的副军长还没结婚呢,王太太,您是长沙人,有没有什么好姑娘,能不能给我们副军长介绍一下?”
王玉龄的姑母一说到张灵甫的婚事,就答应了下来。
张处长当然明白张灵甫的心思,他说道:“你家这么多漂亮姑娘,也可以给引荐下嘛!”说着张处长故意看向了王玉龄。
到了这个时候,王玉龄才知道,张灵甫对自己还是很有好感的。
不过,十七岁的王玉龄可不会这么想,他一脸严肃地朝张处长翻了个白眼。
张灵甫并没有因为王玉龄的性子而动怒,反而更加频繁的去王家。王玉龄来过几次之后,对张灵甫也就熟悉了许多,对张灵甫的印象也就好了许多。
张灵甫常常对他周围的人讲:“人家挣大钱,我得个好媳妇,怎么就吃亏了?”
正是这种坚持,才让王玉龄动容。
她对张灵甫的才华、真挚的感情,超越了年龄上的鸿沟,最终走到了一块。
他们俩刚要成婚,蒋介石就派张灵甫去了74军,要他马上到南京任职。
张灵甫奉蒋介石之命,日理万机,以致于原定于上海金门饭店与王玉龄成婚之事,竟一次又一次地延后。
王玉龄对这件事颇有微词,张灵甫再三向她致歉,才让她放心。
一九四五年秋,上海金门饭店,由王玉龄的伯父和伯母为他们主婚。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结婚前的准备工作还不够充分,临时做好的婚纱还没来得及试,就去了会场。
见王玉龄身上的衣裳有些不合适,裁缝师当即将其缝补好,这才让她看上去好看许多。
张灵甫身上的衣服没法改,她只能在这里找同样体型的人,把她的衣服给穿上。
张灵甫还没来得及举行婚礼,他就接到了一通电话,让他立即返回南京,蒋委员长要见他。
张灵甫领命,把自己借来的嫁衣一件一件的换下来,然后就准备动身。王玉龄执意要与她的丈夫同行。当晚,他们就启程去了南京。
他们举行婚礼的那一晚,坐火车到南京。一个是在上铺张,一个是在下铺条件尽管是很差,但是两人的心中,却充满了甜蜜。
他们结婚后,就在南京安定下来。
张灵甫虽然在军中事务繁忙,但只要到了城里,无论多晚,总要回到家中看望王玉龄。
哪怕只是匆匆一瞥,也足以慰藉对方的心灵。
战败
王耀武,二十四军总司令,张灵甫的直属长官。张灵甫刚到南京,身边的人就劝王玉龄跟他一起去,
但是王玉龄并不想去,她觉得自己和王耀武没有任何的交情,而且两个人之间也存在着男女之别,所以她才会拒绝。
在外人看来,她这样做有些不理智,不过她的丈夫张灵甫还是支持了她,这让王玉龄十分欣慰。
多年之后,王玉龄想起自己的夫君张灵甫,就说:
“我是一个不爱动脑子的人,跟他在一起,根本不需要动脑子,一切都是他自己安排的。”
王玉龄虽然和张灵甫感情很好,但是王玉龄却一直想不明白,张灵甫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妻子吴海兰?
张灵甫在见到王玉龄之前,曾经有一位妻子,名叫吴海兰,两人育有一个女儿张清芳。
一九三五年张灵甫的一个战友回乡探亲,走到另一个人面前,问道:“你见过我老婆没有?”
“我看到了,你的妻子和一个男人在电影院门口。”
没过多久,张灵甫就回到西安,手里拿着一支手枪。张灵甫开枪打死了他的老婆,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
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让张学良彻查此事。
不过张学良并不这么想,张灵甫毕竟是中央的人,论起级别来,他还没有这个权力。
于凤至听到这里,就把宋美龄叫了过来,让她亲自出马。
宋美龄也是个女子,听到这件事后,也十分气愤地向蒋介石汇报。
张灵甫就这样被押到南京去了。
张灵甫本来应该以命偿命的,但有胡宗南和蒋介石的庇护,他还是逃过了一劫。
而这一次事件,也成为了张灵甫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从此之后,他便由张钟麟改名为张灵甫
王玉龄知道这一点,便借着这个机会,打趣的问道:“如果你知道我劈腿了,你会怎么做?”
王玉龄在婚姻上是绝对忠诚的。她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她对张灵甫的杀妻案很是害怕,同时他对此事也很感兴趣。
毕竟对方曾经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如今自己也成为了对方的妻子,心中难免会有几分担忧。
张灵甫也听出来了,王玉龄这是在拐弯抹角地问他杀妻一事。他叹息着答道:“当时,是她拿走了我一样东西。前天夜里我们刚吵架,弄的我心里很难受。”
在王玉龄的记忆中,张灵甫杀死自己的妻子,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怀疑自己的夫人“通共”。
由于西安的地下组织很多,张灵甫本人就曾经在地下组织中受过损失,所以他对地下组织非常的敏感。
吴海兰到底是真的地下工作者,还是被人误解了,那就谁也说不清楚。
王玉龄与张灵甫的快乐日子没能维持多久,不久,中原解放区遭到了国民党的猛烈攻击,全面爆发了国内战争,身为军人的张灵甫也被迫回到了前线。
一九四七年三月,张灵甫还没有回来,他们就生下了一个孩子。
王玉龄急不可耐地给张灵甫打了个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她,张灵甫在电话另一端笑得很开心,并嘱咐王玉龄一定要把儿子的相片尽快送来。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灵甫却像是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一样,王玉龄焦急的等待着,却始终没有等到下一次的电话。
张灵甫当时急于建功立业,对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
一九四七年五月,张灵甫率领74师孤军深入敌后,却被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附近团团围住。
蒋介石认为,他可以以74师为饵,把华东野战军的主要力量一举歼灭。
但是华东野战军的进攻比他预想的还要激烈。
华东野战军在五月十六日消灭了整编74师。
据说有关领导对张灵甫的评价都很高,特意吩咐过,一定要抓活的,不能杀了张灵甫。
不过张灵甫终究是死了,至于怎么死的,众说纷纭。
有一说法是张灵甫宁可战死,也不愿成为战俘,最后自尽而亡。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张灵甫的手下并没有认出张灵甫来,所以张灵甫才会被一枪击毙。
但无论如何,王玉龄的丈夫都死了,他也成了一个寡妇。
王玉龄在张灵甫离开之前就有了身孕,张灵甫去世之前两个月,她就怀上了张道宇。
张灵甫去世的时候,王玉龄只有十九岁,可谓是: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得很苦。
实际上,那时候的国军高官,大多数都不是穷人,就是“喝兵血”,收受贿赂,克扣军饷,甚至倒卖武器,无所不用其极,根本不差这点小钱。
不过,张灵甫却是其中一个特例,他不仅没有克扣部队的军饷,反而对自己的部下非常照顾,所以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受人尊敬的人。
见周总理
一九四八年,张灵甫的妻子王玉龄携年幼的儿子和年迈的母亲乘船前往台湾。
一家人在台湾生活得很辛苦,其间王玉龄还一度萌生轻生念头。
孙立人夫妇对王玉龄的遭遇深表同情,王玉龄称孙立人为姨父,称孙立人夫人为姨母。
由于生活所迫,两年之后,王玉龄将幼子托付给母亲,由孙立人出面办理赴美签证,毅然只身赴美求学。
王玉龄考入纽约大学会计系,在美的那段时间,她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毕业后,王玉龄先后就职于一家医院、之后又在一家五星级酒店,最终辗转于某航空公司,一干就是二十一年,直到退休。
一九七三年九月,王玉龄抵达北京,那时周恩来在病重的情况下,在人民大会堂接待了他。周总理在会议上为张灵甫的牺牲而惋惜,并诚恳地说:
我原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张灵甫又是我的门生,所以没有争取到,这也是我的责任。”
周总理是国家领导人,对待王玉龄的态度十分友好,这也让她感到了中央政府对她的看重。
随后,周总理还为她安排了一次出访,她所过之处,都受到了最高级别的礼遇。此后,王玉龄每隔一年或两年,专程地到北京。
王玉龄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去世,五月间又到北京,邓颖超、罗青长等亲自接待,王玉龄在人民大会堂与她攀谈,亲切交谈。
王玉龄自然也想到了为国家办点好事。
日本人在台湾时,用榨取台湾人辛苦赚来的钱,买下了日本最繁荣的两栋大楼,连地契都是他们自己的。
但是,他们在投降之后,却一直在使用这座建筑。
王玉龄了解情况后,立即将这两栋楼的产权证书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王玉龄在台湾选举时,也是持中立立场的,他们一贯奉行一个方针,即赞成两岸和平统一的人,就支持哪一方。
王玉龄的母亲在夜里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并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与妈妈一起返回湖南长沙,并在那里住到了2003年。
2005年,因其子张道宇到上海做生意,王玉龄便搬到上海,在一次访谈中,她谈到粟裕的侄子粟刚兵,曾经邀请过她,但又担心会被拒绝,便派人来跟她说。
王玉龄的回答是:
“没关系,他的叔叔与我的丈夫那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样职业军人。军人们都要各为其主嘛,我从来没有憎恨过谁。我始终认为,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他可以让老百姓过的幸福,那他就是一个好的领导者。”
二零零七年,适逢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张灵甫牺牲于孟良崮战役六十周年。因此,他们决定去孟良崮烈士陵园祭奠张灵甫。这一次,他是应粟裕的侄子粟刚兵之邀,才来到孟良崮的。
期间,王玉龄还亲自到张灵甫牺牲的洞穴前,为他敬献了一个花圈,表示哀悼。她来的时候,就是想要在上面写上“和平统一”这四个字。她还对随行的人说了一句:“在这里给我留个地方。”
二零一零年十月九日晚,九旬老人王玉龄于上海安祥地逝世,终年九十四岁。
这辈子,她唯一的伴侣,就是张灵甫。
结束语
张灵甫死的时候,年仅十九岁的王玉龄已经守寡。可谁知道,从那以后,她就孤身一人,再也没有嫁过人。
很多人都在嘲讽她的做法,说她是个傻子,不会享受生活,不会去追求新的生活,一个人承受着生活的压力,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孤独。
有些人把这看作是爱,站在她这一边。
17岁时,王玉龄与暗恋她许久的张灵甫相识,并与张灵甫结婚。
但他们并没有在一起生活一辈子,结婚两年后,他们就天人永隔。后来,她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对于这一点,只有爱才能解释,不然就不会明白了。
好在王玉灵的支持者还是很多的,影片《太平轮•彼岸》更是将两人的爱搬上银幕。或许,还会有更多的人,为他们的爱情故事,续写下去。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