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破防,就算在火星给人类找一条退路,那里还是会被美国祸害

据《环球时报》7月1日报道,硅谷著名风投人彼得·蒂尔在接受专栏作家罗斯·杜塞特的采访时透露,埃隆·马斯克已悄然放弃了他曾经最热衷的梦想之一:火星殖民。

蒂尔在采访中直言,2024年是埃隆不再相信火星的一年。

这一判断并非来自SpaceX的技术受挫,也不是因为火箭爆炸让他退缩,而是源于一次对话带来的意识形态冲击,当马斯克意识到,即使登陆火星,人类社会的问题依旧无法摆脱,他的太空乌托邦信仰彻底崩塌。

蒂尔表示,马斯克曾试图以火星作为重启人类文明的政治避难所,但如今他已认清:火星并非净土,人类的旧病将一路跟随,所以直接破防了。

太空乌托邦的崩塌:意识形态的幻灭

马斯克的火星殖民计划,本质上是一场试图用技术手段逃避地球政治现实的宏大实验。长期以来,他将火星描绘成一个可以摆脱监管、政客和“政治正确”的自由乐土,甚至暗示火星应独立于地球政府,建立全新的法律和价值体系。这种乌托邦式的想象,在2024年与DeepMind首席执行官哈萨比斯的一场对话中彻底崩塌。

当时,两人争论人工智能与星际旅行何者更重要。哈萨比斯一句“我的人工智能可以跟着你去火星”让马斯克瞬间沉默。这句话道破了一个残酷现实:即使人类登陆火星,地球的意识形态、权力结构和社会矛盾仍会通过技术手段如影随形。例如,美国政府主导的“政治正确”标准可能通过AI算法渗透到火星的资源分配、社会管理中,让火星成为地球问题的延迟投影。

更让马斯克破防的是,他意识到火星殖民从一开始就带有深深的美国烙印。2025年3月,他在公开场合宣称“火星将是美国的一部分”,并支持特朗普政府将“昭昭天命”延伸至太空的理念。这种表态暴露了火星计划的本质——它并非纯粹的科学探索,而是美国扩张主义在宇宙维度的延续。当马斯克发现自己的乌托邦最终可能成为美国霸权的新边疆时,他的信仰彻底动摇了。

现实困境:技术与经济的双重枷锁

尽管彼得·蒂尔强调马斯克的放弃“并非来自技术受挫”,但星舰项目的实际进展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火星殖民的脆弱性。2024年6月18日,星舰在第六次试飞中发生“灾难性故障”,火箭在高空爆炸解体,这已是SpaceX自2023年以来的第七次重大事故。

更棘手的是成本问题:目前将每吨物资送上火星的成本高达10亿美元,而马斯克设定的目标是降至10万美元,这需要技术突破提高1万倍。 经济层面的压力同样巨大。尽管SpaceX 2024年凭借星链和发射业务实现155亿美元收入,但星舰项目每年消耗的资金仍占公司总投入的60%以上。

美国政府的态度也在变化:2025年4月,白宫将NASA的火星预算削减20%,直接威胁到SpaceX与政府的合作项目。当马斯克发现,即使耗尽SpaceX的全部资源,也难以在有生之年实现火星殖民的经济可行性时,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计划的价值。

地缘政治阴影:旧世界的延伸

火星殖民的政治属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无法逃脱地球的权力博弈。马斯克曾设想火星成为“自由意志主义天堂”,但现实是,美国政府早已将火星视为地缘政治的新战场。2025年特朗普政府提出“将美国宇航员送上火星,在火星插上星条旗”的口号,而SpaceX作为主要承包商,其项目不可避免地与美国的国家战略绑定。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马斯克试图通过支持特朗普政府推动火星计划,却反被政治裹挟。2024年他辞去政府职务,表面上是为了专注SpaceX,实则是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失望——他发现,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将火星殖民视为巩固自身权力的工具,而非纯粹的人类未来工程。这种认知让马斯克陷入两难:要么继续与政治捆绑,让火星成为美国霸权的延伸;要么彻底放弃,承认自己的乌托邦梦想只是空中楼阁。

最终,马斯克选择了后者。当他说出“无处可去”时,既是对火星殖民的绝望,也是对人类社会无法摆脱自身局限的悲观看法。这场破防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技术或许能带人类走向星辰大海,但人性的弱点和政治的枷锁,才是真正难以跨越的宇宙鸿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3

标签:科技   火星   祸害   美国   退路   人类   乌托邦   政治   美国政府   技术   政府   地球   彼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