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杭州的小刘去某轩理发店烫发,一开始说好398元,结果烫完结账傻了眼,要收4776元。
店家说398元是一个发区的价格,托尼老师在他头上划了12个区。
要知道,杭州全市才10个区,一个脑袋比一座城市分区还细。

这套路玩得也太溜了,小刘肯定气坏了。
后来记者一查,店家说的会员价药水,网上才卖60元。
小刘这事儿还不算最离谱的,2024年杭州的小柱更冤。
他去一家美容造型店洗头,托尼老师反复说三楼有免费的身体护理体验。

他想着免费就试试,结果护理完就被诱导充值7000元,就做了一次全身SPA和肾部保养。
记者问负责人肾部保养具体流程,对方居然说不清楚,是美容师和经理操作的。
更早的2015年,小徐和朋友被“38元剪三次头”的广告吸引进店。

托尼老师说他俩头发太硬要定型,两人明确拒绝收费项目,对方却耍赖说开始了就不能停,最后要收1000元。
两人带记者去协商,商家只同意退300元或者调整发型,还拿出提前备好的申请单。
小徐走的时候,店员还拦着质问,说杭州被他们搞倒多少家店心里没数吗?本来想薅点羊毛,结果被割了韭菜,换谁都得生气。

不光杭州,全国好多地方的理发店都这德行。
美容美发行业的投诉量有两万八千多件,仅次于游泳健身行业。
《中国社会美容服务业发展报告》里说,2020年女性美发平均一次137元,男性95元,到2025年还在涨。
搞不清为啥好好的理发,变成了开盲盒,进去之前根本不知道要花多少钱。

我问过家里的长辈,七八十年代剪头发特别纯粹。
工具就三样,剪刀、剃头刀、牛角梳,剪头就是剪头,不洗不吹不烫不染,更没有推销办卡的。
理发师围着小板凳干活,把剃头刀在宽刃上蹭几下,鬓角和后颈就修得整整齐齐,一次才0.1元。

那时候的理发店,更像是社区里的便民点,没人玩套路。
到了90年代初期,价格也没贵多少。
剃头2元,要是加刮胡子和洗头,也就4元。
后来慢慢涨到剃头5元,刮面2元,掏耳朵1元。

那时候的发型也简单,男生不是学生头就是平头,女生多是齐耳短发,没人追求花里胡哨的样式,理发师也只专心干活。
90年代后期就不一样了,国营理发店慢慢没了,个体理发店多了起来。
街上开始出现沙龙、造型工作室,店门口贴着“理发、烫发、美容”的字样,墙上挂着王菲、郭富城这些明星的海报。

店里有洗发水、药水和发胶的味道,有时候还混着烟味,剪吹价格一般5元到10元。
当然也有贵的,比如北京王府井有家理发店,80年代就用日本设备,八百多平的店面,四十多把椅子,价格肯定不低,但人家明码标价,愿意去的都是奔着品质去的。
近十年变化才叫大,理发店遍地都是。

现在全国有130万家理发店,光广东就有13万家,近十年每年都新增10到15万家。
竞争一激烈,套路就来了。
店里的理发师个个都叫托尼、凯文、杰森,不是技术总监就是创意总监,哪怕店里就五六个人,也全是“总字辈”。

你要是说找普通理发师,对方准说没有,所有理发师价格都一样。
很显然,这些“总监”大多是自封的。
国家其实把理发师分了五级,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得能设计潮流发型,服务时尚活动,要求不低。

但店家很少提这些正规认证,反正叫“总监”听着就高级,好收高价。
有托尼老师说,学徒时经常拿男头练手,店家还会安排自费培训,一年两三次,基础课程三四千,进阶的要一万多,这些成本最后都算在消费者头上。

消费者觉得理发店乱收费,店家却喊亏,这事儿挺矛盾的。
杭州有个理发师,剪男头38元一个,每次要四十分钟,预约的人排得满满的,结果一年后还是转让了店铺。

后来才知道,房租、装修和员工工资占了成本的大头,尤其是地段好的店铺,成本更高。
店家有难处能理解,但靠套路赚钱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为了回本,店家就想出各种办法。

要么搞低价套餐引流,进来再推销高价项目;要么诱导办卡充值,快速回笼资金,甚至搞“开新店—办卡—再开新店”的循环。
这种模式看着能扩张,其实风险很大,一旦资金链断了,店铺就倒闭。
2024年倒闭的理发店就有30万家,2025年一线城市闭店率也不低。

最让人头疼的是办卡后的维权问题。
好多人办了卡,店家要么跑路,要么不兑现承诺,投诉了也难解决。
美容理发行业的投诉量仅次于游泳健身,不是没原因的。
有些城市试点预付费资金存管制度,就是怕店家跑路,这个办法倒是挺管用的,值得推广。

其实大家想要的很简单,不是多花哨的发型,就是干净利落地理个发,价格明明白白,不用应付一堆推销。
店家要是能把服务边界弄清楚,公示价格和技师资质,少搞点套路,愿意来的顾客肯定不少。
毕竟理发是刚需,只要服务好、价格合理,不愁没生意。

现在的问题是,好多店家跑偏了方向,把心思都用在推销和套路上面,反而忘了理发才是本职工作。
消费者被坑几次后,就不敢随便换理发店,要么固定找一家熟悉的,要么干脆去路边的便民理发店,哪怕环境差点,至少不被套路。

理发行业从0.1元的纯粹手艺,变成现在的“套路战场”,挺让人可惜的。
店家有成本压力,但不能把压力都转嫁给消费者,更不能玩套路坑人;消费者也要理性选择,留存好消费凭证,被坑了就主动维权。

如此看来,只有店家回归理发的初心,监管再跟上,才能让大家走进理发店时,不用提心吊胆,不用像开盲盒一样猜价格。
希望以后理发,能再回到那种简单又安心的日子。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