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一则重磅消息登上各大财经头条:恒大汽车执行董事刘永灼,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继许家印之后,又一位恒大核心人物被带走,舆论哗然,震动业界。
刘永灼不是一般高管。他是恒大内部地位极高的人物,是许家印一手提拔的亲信,也是外界普遍认定的接班人选。
在恒大的核心权力圈,他的话语权一度仅次于许家印本人。
但他还有一个更广为流传的称呼——“碎钱机”。
这个绰号背后,是他主导的数十亿级别的高投入项目,多数最终未见实效。
特别是在恒大汽车这场“豪赌”中,刘永灼扮演了关键角色,却没有带来相应回报。
砸钱从不手软
许家印被外界称作“最会烧钱的老板”并非空穴来风。
足球队、排球队、歌舞团、影视制作、音乐经纪……只要能造势、吸引眼球、包装企业形象,不管和地产主业有无关系,他统统愿意花钱。
用业内的话说:只要不是做房子,恒大都肯砸钱。
但真正令人警惕的,不是一个人挥霍,而是一套被全系统模仿的决策逻辑。
而在这其中,刘永灼的存在极具代表性。
他不仅是许家印的长期亲信,更是内部公认的接班人。恒大多元扩张中几乎每一个重大项目背后,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刘永灼最早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0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成立时。
从球员引进到教练聘请,再到重大赛事操作,几乎所有核心决策都由他一人拍板。
在他的主导下,恒大迅速崛起为中国足坛的统治者。
孔卡、穆里奇、保利尼奥、马丁内斯……一众大牌球员轮番登场;里皮、斯科拉里两任世界级教头相继执掌教鞭。
这种配置,放在任何一家中超俱乐部,都是前所未有的投入。
据统计,仅在2010至2015年间,恒大在足球上的总支出达到137亿元人民币,其中不乏一次性支付的高额年薪、违约金、签字费,以及外教团队的豪华待遇。
那几年,“花钱如流水”已不足以形容恒大的速度。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整套畸形生态的建立。
高薪挤压青训,泡沫挤压实力。
球员身价普遍高估,技术能力却并无本质提升。
郑智的年薪飞涨至近2000万,仅此一例已足见恒大的市场干预之力。
其他俱乐部被迫跟进,转会市场失衡,球员跳槽频繁,职业忠诚度迅速下降。
更严重的,是制度资源的倾斜。
为配合恒大的引援扩张,足协一度为其量身定制“七外援政策”,但政策实行仅半年就被紧急叫停。
期间恒大迅速扫清对手,实现竞技层面垄断,也彻底打破了联赛的公平结构。
2023年,广州队因严重欠薪降级。
彼时的青训体系早已被大手笔购星政策耗空。
其青年球员储备仅为同省中小俱乐部梅州客家的三分之一。
一个本应承担本土人才培养功能的豪门球队,最终连年轻队员都凑不齐。
然而,真正具备长期破坏性的,并非足球本身,而是这套“烧钱即成效”的幻象,被全系统复制到其他领域。
刘永灼正是这一模式的推行者与执行人。
在恒大冰泉,他再度复制“砸钱铺市场”的操作。
20亿元冠名亚冠赛事,广告铺满机场、高铁、写字楼。
但产品本身定位模糊,渠道混乱,用户认知极低。
短短几年,项目宣告失败,亏损超过40亿元,几乎打穿一个二线房企的全年利润。
随后他转任恒大文化集团董事长,继续以资本杠杆推进并购。
30亿元收购影视公司,却未能规避内容审核、市场冷却等核心风险。一轮投资完成后,项目接连失败,最终血本无归。
至此,烧钱、造势、亏损,已经成为恒大集团“多元战略”的固定轨迹。
恒大造车,最后一搏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赛道全面升温,行业进入资本与技术交错角力的新阶段。
而就在这一年,许家印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将恒大的“最后一搏”,押注在造车上。
他宣称,要让恒大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车企,“三到五年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是一场豪赌。
而操盘这场豪赌的,不是别人,正是刘永灼。
这并不是刘永灼第一次负责“战略级项目”,也不是他第一次从零搭建体系。
他复制了自己在恒大足球、恒大冰泉、恒大文化中反复使用的剧本——砸钱、并购、迅速造势。
短短数月内,恒大新能源斥资474亿元,收购瑞典NEVS、日本卡耐、荷兰e-Traction等9家国内外车企,几乎将能买的技术团队和资产“一网打尽”。
为显示技术实力,恒大还宣称已组建起“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团队规模高达3200人,总部遍布中、美、日、德四国,涵盖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整车制造等多个模块。
外界一度惊叹于恒大的“建制速度”。
但真正的挑战,不在于砸了多少钱,而在于技术能不能拼起来。
很快,现实给出了答案。
这种“拼图式并购”在纸面上看似庞大完整,实则技术体系之间互不兼容。
瑞典的电机、日本的电池、中国的底盘、德国的架构,彼此之间缺乏统一标准,研发团队语言与流程不同,协作效率极低。
最终,首款量产车型“恒驰5”上线,结果首批用户投诉集中在“系统死机”“续航虚标”“电控失灵”等核心技术故障,实际故障率居高不下。
市场对产品质量失望,但财务报表更让人震惊。
据公开数据,2018年至2023年,恒大汽车累计亏损已达1040亿元人民币,这是一个近乎离谱的数字。
而在财务危机背后,更隐秘的是个人行为带来的风险。
2022年,刘永灼以个人名义,向恒大汽车“借款”10亿元,利率仅6%,明显低于市场融资利率。
起初外界以为是“高管出手相救”,后来发现,这笔资金的具体流向至今不明,涉及项目账目异常,疑似通过关联方层层转移,涉嫌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到了2024年,刘永灼被依法刑事拘留。
此时的恒大汽车,已深陷债务泥潭:负债总额突破1800亿元,其中逾期债务116亿元,无力兑付的商票高达185亿元。技术、产品、财务、信任,全面崩塌。
刘永灼以豪赌开启恒大造车,又以刑事收场。
造车失败,并非因为起步太晚,也非技术天赋不足,而是一整套决策逻辑从始至终未曾调整:烧钱优先于战略,讲故事代替现实,速度压倒质量,扩张胜过稳健。
这一套打法在足球和文旅中未曾成功,在新能源赛道上,也终究撞上了现实的高墙。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刘永灼到底是因为什么被抓?是足球问题?还是汽车业务?又或者,另有其因?
不少人提出另一种可能——恒大财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永灼不仅是恒大足球的操盘者、汽车战略的执行人,也曾是恒大金融业务的早期关键人物。
他真正接手金融板块,是从2016年开始。当时,他主导运营的项目名叫“恒大金服”,这是恒大进军P2P行业的起点。
恒大金服,全称“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正式上线运营是在2016年3月。那正是P2P概念火遍全国的节点。
彼时的金融市场热度空前,“高收益、低门槛、强背书”的广告随处可见,恒大也毫不例外。
无论是在亚冠赛场边线,还是在楼盘的售楼中心,恒大金服的广告铺天盖地。
年化收益动辄10%以上,短期回报诱人,投资者蜂拥而至。
从业务模型上看,恒大金服的逻辑并不复杂。
借款方是恒大系的子公司,放款人是社会投资者,担保人仍然是恒大系统内部机构。说得直白一点,就是“左手借,右手放”,实质上涉嫌自融。
但那几年,整个行业都在这么玩,从绿地、融创到碧桂园,几乎每一家头部房企,都在金融领域设有自营平台。
2018年,行业风向突变。
全国P2P平台接连爆雷,监管压力骤然上升。
恒大也迅速下架相关产品,刘永灼此时“抽身”转战高科技板块,开始操盘恒大冰泉、文化产业、最终落脚在新能源汽车。但金服的故事并未终止。
恒大金服在那年改名为恒大财富,管理人变成刘永灼手下的得力干将——杜亮。
然而,除了名称变了,实质并无不同。
平台依然在卖理财,依然对接恒大地产内部融资,依然在承担整个集团的“输血通道”功能。
这套模式,在初期还能正常运转。
但随着房地产主业资金链持续吃紧,恒大财富的“高息兑付”就开始难以为继。
到了2021年9月8日,恒大财富终于宣布部分理财产品延期兑付,标志着平台正式暴雷。
根据恒大自披露数据,恒大财富自上线起累计募资921亿元,而截至2022年年底,尚未兑付的本息余额仍高达340亿元,受影响投资者逾十万人。
面对巨额损失,全国各地不断有维权者聚集,恒大财富很快被指控涉嫌“非法集资”。
2023年9月16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发布公告,宣布已对恒大财富法定代表人、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杜亮等相关责任人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事情进一步发酵,公众开始追问:既然杜亮进去,那作为平台创始人和监管者的刘永灼,真的能撇清关系吗?
事实上,从恒大财富的运作轨迹来看,杜亮只是“执行人”,真正的系统搭建、资金路线、产品架构,最初都在刘永灼的管控之下。
他在恒大二十年,历任多个产业要职,又与许家印关系密切,牵涉面之广,早已不是“局部职责”可以划清界限。
截至目前,恒大体系中被刑拘的高管,名单已越来越长:许家印、夏海钧、潘大荣、许腾鹤、柯鹏、杜亮、甑立涛、朱加麟……
这些名字,覆盖了恒大的地产主业、金融体系、物业、保险,几乎囊括所有核心业务线。
而在这张网络中,刘永灼的角色,始终是贯穿始终的那一个。
所以,再去追问他“到底因为什么被抓”,其实已经没有太大意义。
在一个全面崩溃的系统之中,已无人能独善其身。
刘永灼比其他高管“晚进去”几个月,很可能不是因为责任更轻,而是因为恒大汽车还被视为债权人最后的希望——一个能卖掉资产、换点现金、维持谈判空间的“尚在呼吸”的标的。
但随着中东投资者未兑现承诺、资本方信心彻底崩塌,恒大汽车也走到退市边缘。
最后的遮羞布被撕开,刘永灼自然也失去了豁免空间。
刘永灼的职业生涯,表面看是一场迅猛上升的晋升路径,实则是恒大体系“人治逻辑”最直观的样本。
从他在恒大足球的一战成名,到此后执掌冰泉、文化、财富管理、再到最终接管新能源汽车板块,每一步的跃迁,靠是投其所好与绝对服从。
在这一逻辑下,管理架构变得极其脆弱。
选人用人标准被重构,技术背景、产业理解、组织管理统统退居次席,真正被看重的是对“老板意志”的执行力。
刘永灼所推动的项目,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同一个发展轨迹:先靠老板授意获得超常授权,然后以激进扩张抢占舆论与市场,再用资本堆叠初期形象,最终因缺乏底层能力支撑陷入系统性亏损。
足球、冰泉、文化、财富、汽车,无一幸免。
这不是某个项目的偶然失败,而是一种路径依赖式的灾难轮回。
逻辑一旦失控,庞大的表象下,往往潜藏的是深不见底的系统风险。
参考资料:
恒大二把手未能幸免金融界观点人物|刘永灼,一张迟到的红牌金融界【财报深度解读】恒大汽车和难兄难弟,每卖一辆车最多亏损8000万来源: BT财经
更新时间:2025-04-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