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老人患上肾衰竭,平时爱运动常吃粗粮,医生:2件事做错了

老李是一位67岁的退休教师,平日里生活自律,热爱运动,对健康颇有讲究。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公园慢跑,早餐偏爱杂粮粥、全麦馒头,午晚两餐也习惯以粗粮、新鲜时蔬为主。“粗粮养生,适量运动,‘三高’远离我”,这句顺口溜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然而,两个月前的一次体检,却让他大跌眼镜。抽血化验显示:肌酐、尿素氮显著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只有正常老年人一半不到。进一步检查结果定格为慢性肾衰竭,这让自诩健康模范的老李和家人都难以置信。

医生看着老李的体检报告,既忧心又惋惜:“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其实暗藏两大隐患。”那么,究竟是哪两件事做错了,让原本热衷养生的老李遭遇肾衰竭?粗粮和运动为什么会“反噬”健康?很多自认为懂养生、爱锻炼的朋友,是否也陷入了类似误区?

老李这种“奔着健康去,结果反受其害”的困惑绝非个案。在现实生活中,肾衰竭患者越来越趋向年轻化且隐匿化。大量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已超10%,但早期发现率不足两成。许多人像老李一样,坚持运动、主食粗粮,却还是在体检中被毫无征兆地“查出毛病”。

一方面,运动本身对身体有益,有研究显示,适度有氧锻炼能改善内皮功能,预防心血管并发症,促进肾脏血流。但关键在于“量力而行”与“持之以恒”,而非“过量或拼命”。

对高龄成年人或存在基础疾病者,激烈运动、长时间疲劳运动会促生应激反应,增加肌肉分解,高代谢废物反而加重肾脏负担,导致如肌酐等废物堆积,加速肾功能损伤。

另一方面,粗粮因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微量元素,被誉为“健康饮食之选”。但医学指南已有明确提醒:粗粮如燕麦、玉米、糙米等同时含有较高的钾和磷。对于本就肾脏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高钾、高磷饮食极易诱发电解质紊乱、加速肾损伤。

调查发现:肾功能不全人群中过量进食粗粮者,相关电解质紊乱风险提升超过30%。另外,过度摄入粗纤维还会影响优质蛋白质与能量的吸收,长期低蛋白饮食也会伤及肾脏修复能力。

当老李自述几乎全年无间断暴走、打太极、吃“糙粮”的经历时,医生直叹可惜:“养生路上,这两招你用错了地方。”许多老人热衷“运动+粗粮”,却不知肾脏有基础疾病或功能减退时,运动和饮食的‘度’更重要。

有研究分析了上千名60岁以上老年患者的饮食习惯,发现高频摄入全谷类和蔬果复合膳食者,若控制不当,肾病发作风险升高18.7%。所以,“健康”的标签,并不能抵消方式不当带来的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表现多隐匿。不少患者既无水肿、也无明显尿量变化,只在例行体检中才被发现肌酐、尿素氮升高。

肾脏本身有极强的代偿功能,即便损失70%以上依然能‘默默工作’,但一旦“红线”突破,如同大坝溃口,短时间内可出现多系统症状,乏力、恶心、食欲不振、心率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破解运动和饮食的“双重陷阱”?权威肾病专家建议,健康养肾,必须与年龄、基础疾病、个体差异动态匹配。

适度运动。步行、慢跑、广场舞、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最为推荐。

合理饮食。肾功能稍低的老人,每日粗粮占比不宜超过三分之一。优质蛋白摄入量应按体重控制在0.6-0.8g/kg,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菠菜、糙米等)要量化,用水焯烫减少钾、磷含量。不盲目追求“全粗粮”,新鲜蔬菜与精制主食合理搭配,同步补充B族维生素。

保持好情绪、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激动,减少血压、血糖波动,这些都能大大延缓肾功能退化。

定期体检。急慢性肾脏病“早发现、早干预”极关键。基础疾病人群每6-12个月查一次肾功能、尿常规、血压、血糖指标;一旦发现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晨起水肿等,及时就医。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卫计委)》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慢性肾脏病管理共识》

《2022年中华肾脏病杂志慢性肾脏病综述》

《中老年运动安全指引(202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养生   粗粮   平时   老人   医生   肾脏   健康   肾功能   饮食   肾脏病   膳食   疾病   功能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