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您好!这里是阿沈——沈从史,您身边的热点小助手,帮您在家看尽天下新鲜事,话不多说,来为您讲今天的故事。
教员曾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仅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也修筑了世界上都数一数二的三峡大坝,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可是,在这些大型项目中,您见过能把“天下第一雄关”凿穿的工程吗?在陕西秦岭,就有这么一项雄伟又宏大的工程。
为了凿穿这座“华夏龙脊”,中国硬是啃下了“世界最长双洞单向公路隧道”的硬骨头,总投资超40亿,光前期勘探就花了整整5年。
这事儿初听,也难免会使人一头雾水,秦岭跨地那么远,再不济修个路绕一下不就行了,花这么多钱凿隧道,而且还是横穿,这么费劲到底图什么呢?阿沈带您看看。
秦岭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像一道天然屏障横在陕西中部,古人早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秦岭的“难”,可不止在蜀地。
它把中国一刀切成南北两半,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汉中盆地,北边冬天冷得早,南边春天来得快,就连下雨,北边下暴雨时,南边可能还晒着太阳。
而这种“分割感”,在交通上最明显,上世纪90年代,从西安去汉中,只有一条“难于上青天”的盘山公路。
这条路绕着秦岭转了140多公里,开车得晃悠4个多小时,途中要翻100多个弯道,一年到头车祸不断,不少路过的司机冬天都不敢往这边开,因为一下雪,路上结冰,车轮子直打滑,道路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更麻烦的是经济账,陕西关中平原是“八百里秦川”,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工业产值占全省60%,但缺水啊!
关中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平均的三分之一,很多工厂因缺水减产,农民种地得靠水库“看天吃饭”,而汉中、安康一带水资源丰富,汉江每年流走的优质水,够1亿人用,却白白流进了长江。
秦岭这边“水贵如油”,翻过山头却“水多到流走”,正因如此,秦岭也成了南北资源调配的“拦路虎”,不过我们最不怕的就是挑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与天斗往往是其乐无穷的,绕路不行,那就硬凿,全球没先例,中国偏要创第一。
2000年,国家启动“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调水到渭河,解决关中缺水问题,但调水得先“跨”过秦岭,要么修渠道,要么凿隧道,修渠道?秦岭山体陡峭,渠道得绕山建,不仅占地多,还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根本不现实。
那就凿隧道!可问题来了,要在秦岭肚子里凿条隧道,得穿30多公里的山体,这在全球都没干过。
要知道,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是挪威的洛达尔隧道,全长近二十五公里,日本的青函隧道虽然更长,足足有五十多公里,但那是海底隧道,挖山体的还没见过。
“没先例咋办?那就创造先例!”中国工程师偏不信邪,就要志存高远,敢为人先。
2011年,引汉济渭工程正式开工,关键一步是凿通“秦岭隧道群”,其中最核心的是终南山隧道,这条双向四车道的公路隧道,设计长度36公里,相当于从西安城墙头到临潼兵马俑的距离,同时也是世界最长双洞单向公路隧道。
但光是听,就已经觉得十分困难了,要凿穿36公里的秦岭,更是难上加难,首先秦岭的石头比钢铁还硬,秦岭里的岩石主要是花岗岩,莫氏硬度7级,而钢铁硬度约4-5级。
用普通钻机凿,钻头磨得冒火星都啃不动石头,工程师们想了招,换“金刚钻”,用液压破碎锤配金刚石钻头,像“电钻打墙”似的,一点一点啃石头。
开发时的岩爆也像“地下子弹”,山体内部压力大,挖隧道时,岩石会突然“爆炸”,碎石像子弹一样飞溅。
先前施工队就遇到过一次,一块拳头大的石头从头顶3米处掉落,冲击力甚至砸穿了防弹钢板,差点伤到工人。
这也让工程师们往后格外注意,他们先给山体“做CT”,用三维地震波探测仪扫描,标出“危险区”绕着挖;挖的时候每10米停一次,用高压水枪“软化”岩石,像给石头“洗澡”降温,减少岩爆风险。
此外就是通风“喘不上气”,毕竟36公里的隧道,相当于在地下建了条“长街”,车辆进去时带新鲜空气,出来时排二氧化碳,几小时就能让隧道里的氧气浓度降到危险值。
工程师们干脆“给山体打通风井”,从隧道底部垂直往上打,最深的井有400多米,相当于130层楼高,把山顶的新鲜空气“灌”进隧道,现在,隧道里的氧气浓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上,已经是和地面差不多的程度。
可凿穿秦岭后,到底图什么?2022年,终南山隧道正式通车,2023年,引汉济渭工程全线通水。这事儿到底值不值?
通水后,每年有15亿立方米汉江水流入关中,相当于150个西湖的水量,西安、咸阳、宝鸡等城市的缺水问题彻底解决,农业灌溉面积扩大了200万亩,工业用水有了保障,连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都能常年保持碧水荡漾。
终南山隧道通车后,从西安到汉中的车程从4小时直接缩短到40分钟,不少货车司机以前拉一趟货到汉中,油费加过路费要1500块,现在只要500块,大大减少交通成本。
更关键的是,这条隧道把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连了起来,以后南方的茶叶、水果能更快运到北方,北方的苹果、小麦也能南下,区域经济“活”了。
而最关键的,还是“人”的账,工程建设期间,有上万名工人参与,带动了陕西、四川等地的建材、运输、餐饮等行业,直接和间接创造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
也许再来看文章开头的问题,花四十个亿来做这个庞大的工程,真的值吗,答案也已经藏在秦岭的变化里了。
曾经“隔山喊得应,绕路走半天”的秦岭,现在成了“南北通途”,曾经“水贵如油”的关中平原,现在“水润万家”,曾经“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种啥都能卖”,只能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哪是“砸钱凿山”?这是中国人在和大自然“打交道”时,用智慧和韧性写下的答案:怕什么没先例?只要老百姓需要,只要国家需要,再难的事,中国人也能咬牙啃下硬骨头。
各位看官朋友们,今天阿沈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阿沈下次再来分解,拜拜了您嘞!
参考资料:
秦岭为什么是“中央水塔”?,2023-06-13,环球网
一条隧道 两季景色 带你穿越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2025-02-13,央视新闻
更新时间:2025-08-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