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底,《第一财经》旗下的“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进行排序,最后选出15个“新一线”城市,这些城市在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重要的坐标点。
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佛山。从综合竞争力看,成都连续第11次夺冠,稳坐新一线城市的“常胜冠军”,重庆、武汉、苏州等城市在不同领域快速崛起,与前排城市差距逐步缩小。
在这几个城市中,成都凭借着自身文化积淀,科技创新,生活品质的优势继续领跑新一线城市潮流,杭州紧跟其后,依托其强大的数字经济和电商产业,反映出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趋势,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和科创中心,其宽广的土地面积以及较高的GDP增速也为它加分不少。
成都是新一线城市中的“常胜军”,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色,其城市活力、发展生态以及创新能力都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科技创新与生活质量上,成都都占据着明显优势,成都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也随之提升。
杭州凭借自身在数字经济、电商产业上的表现,渐渐追上成都,很多地方都有很强的发展潜力,杭州是阿里巴巴这家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所以在这几个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比如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而且最近几年还增加了对创业企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虽然成都依然处于第一位,不过杭州在经济创新与未来潜力上的体现使得两者之间的距离慢慢减小。
重庆属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动机,它的土地面积相当广大,超过了很多一线城市的土地面积,在2024年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3.1万亿这个水平,这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的大城市,因为是长江上游的经济、金融、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所以很多投资者在这里投资,同时在科技领域也投了大量资金,尽管排名第3,但重庆存在人才与产业方面的困境,由于自身产业的特殊性,但其土地资源十分大,加上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潜力是非常强的。
武汉属于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该市以光电子以及科技创新产业而闻名,武汉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分布于全市,光纤通讯,半导体,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在中部地区,武汉不仅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技术创新的引领者,武汉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能力,尤其在带动周边中部城市群发展时起到了牵引作用。
苏州因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出名,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时,苏州在与周边城市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苏州的外向型经济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在全国经济版图里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后,苏州会在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更多领域加大布局力度,进一步稳固自身的经济优势。
合肥是近些年排名上升最快的,量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明显进步,合肥的科技创新能力受到市场高度评价,特别是量子通信技术的重大突破,吸引很多人才和资本涌入,随着科技企业成长,合肥人口流入的趋势逐渐变强,以后在科技产业和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有较大潜力。
青岛、 东莞,宁波,佛山这些沿海开放型城市,虽说都承受着产业转型的压力,不过因为外贸,制造业方面有着很强的基础,依然维持较强的经济活力,青岛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的重点城市,靠海洋经济,外贸以及产业基础赋予它稳定的发展势头,东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显著位置加上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让它在制造业,高新科技领域始终名列前茅,宁波跟佛山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比较相近,都一直努力去对产业结构做出改变,推动智能制造升级转型。
《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按照五个方面来对城市展开评价,即商业资源聚集程度,城市枢纽状况,城市人活跃情况,新经济竞争能力以及未来的塑造可能性,这些指标既全面评判了一个城市的经济,更新和产业优势,又给其将来的发展潜能赋予了评判标准。
商业资源集聚度主要是衡量一个城市有没有很好的商业聚集地,包括城市的商业中心,城市的吸引力等,这个城市是否有品牌效应等,这能够代表一个城市在商业上的竞争强弱。城市枢纽性主要是衡量城市是否具有交通枢纽功能,是否有较强的产业协同能力以及城市之间的连接程度,一个城市的枢纽性可以决定其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在整个区域的地位。城市人活跃度代表的是整个城市在消费场景、娱乐场所、夜场、文化场景等各种各样的地方的活跃度,能够代表整个城市的社会活跃度以及人民生活的质量如何。
新经济竞争力则代表着整个城市在新经济、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这些新兴产业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未来可塑性就是对一个城市在未来能够吸引哪些方面的人才,能够形成哪些方面的创新氛围,未来发展的前景等各个方面所给出的评价,能够反映一个城市未来的可能性。
城市群协同发展态势愈发显著,许多新一线城市间的区域合作与协同效应也逐渐加大,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正促使城市之间更为紧密地展开合作,分享资源,人才和技术,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人才的吸引能力和留存能力慢慢变成城市竞争力的关键部分,怎样守住青年人才的定居愿望,改善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改良居住环境等等,将会是日后城市发展要处理的问题。
尽管一部分传统制造业城市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遭遇着压力,但像佛山、合肥这类的传统产业城市借助智能制造转型获得了新生,显示传统产业城市还是可以在智能化、高新科技方面抓住机会的,而对于一部分城市而言,要怎样在以后的经济环境下应对产业同质化的问题,加大技术创新速度,这仍是需要解答的问题。
新一线城市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持续改变,这些城市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文化发展等方面的表现,体现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环境中的特别竞争力,而且,随着城市之间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持续推进,将来的新一线城市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促使区域经济更协调,更平衡地向前迈进。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