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5月18日讯(全媒体记者 任波 通讯员 厉杏)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长沙简牍博物馆内一场跨越三千年的“长沙城市发展史”专题讲座点燃市民的文化热情。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黄朴华以考古为眼、文献为脉,系统梳理长沙从春秋战国至明清的建城轨迹,线上线下吸引2.5万人次参与。这场讲座不仅揭开了星城千年城脉的神秘面纱,更以鲜活的历史细节展现了湖湘文明的璀璨之光。
考古佐证:长沙建城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
黄朴华在讲座开篇就引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结合出土文物与古籍记载,为长沙“正名”。包山楚简中的“长沙公之军”、《逸周书》的“长沙”地名,以及战国楚墓“长沙”铭文戈的发现,将长沙建城史定格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实物与文献的‘双向奔赴’,让长沙的千年根脉清晰可触。”黄朴华说。
城址未变,功能迭新:解码长沙变迁密码
讲座以“城址未变,功能迭新”为主线,串联起长沙城的时空蝶变。
西汉初年长沙王吴芮扩城近一倍,高台建筑与简牍遗存见证诸侯王都的繁荣;南朝南北对称的900米州城拔地而起,军事中枢地位凸显;杜甫笔下“长沙千人万人出”描绘了潭州商贸鼎盛之貌,城域面积达前朝2.5倍;五代时期西城墙直抵湘江,皇家园林与木构城墙展露经济实力;南宋截城御蒙、明清垒石筑河,长沙终成“铁壁之城”。
从蛮荒到文明:一座城的“功能跃升”
黄朴华特别强调,长沙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
从楚大夫封邑到清代省治,逐步问鼎区域行政中心;由“卑湿之地”蜕变为江南商贸枢纽,江滨小城化身商业心脏;从屈贾之乡到湖湘文化发源地,星城以文脉滋养天下。
讲座尾声的提问环节掀起高潮,线上线下观众争相“追问”:“长沙城为何能三千年不移址?”“马楚园林今何在?”黄朴华以考古发现与文献考据一一解答,更邀请市民走进长沙简牍博物馆特展二厅,通过文物与多媒体沉浸式感受“文脉在兹 谊居千年”的厚重历史。
“读懂长沙,是为未来寻根。”这场讲座以考古之严谨、文化之温情,让长沙三千年城脉跃然眼前。正如黄朴华所言:“长沙从未中断的文明,正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姿态,书写新的星城传奇。”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